中韩民众,彼此厌烦了吗

2009-03-02 09:33洁等
世界知识 2009年4期
关键词:汉语韩国情绪

罗 洁等

主持人 罗 洁

嘉 宾 詹小洪 朴光海 王晓玲

几年前曾经热浪滚滚的“韩流”、“汉风”,近年来急剧降温,甚至看上去要变成“寒流”、“北风”。

记得2002年本刊曾做过一期封面话题《从足球看韩国》。当时的编者手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对韩国的了解其实还很不够。仅仅十多年前,我们还不承认它是一个国家。在战场上它曾是我们的对手,几十年互不来往。我们甚至不提它的国名,只把它称作‘南朝鲜”。正是在这数年间,滚滚“韩流”在中国掀起一波波热潮。韩国的家电产品在中国热销,韩国的现代轿车在北京大街上随处可见。每天在深夜才开始播出的韩剧更是引得无数中国女性感动得落泪。韩剧所具有的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体现了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让中国观众不自觉地平添许多亲切感。而同时,在韩国也刮起了强劲的“汉风”。韩国人不仅对汉语,而且对中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非常关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中文专业,小学生学汉字,初高中开设汉语课。社会上还有各种层次不一的“汉语学院”(即补习班),政府公务员、公司职员甚至家庭主妇都以学习汉语为时髦。韩国大企业在招聘新职员中,增加汉语水平考试。每年参加中国主办的“外国人汉语能力考试”(HSK)也以韩国人最多。企业鼓励员工使用标有汉字的名片,以方便与同处汉字文化圈的中国、日本进行商务交往。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尔挂牌。

然而,随着中韩“全方位”、“多层次”、“近距离”的密切交流,彼此的“问题”和“毛病”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诸如高句丽历史和渤海国历史归属问题、端午申遗等历史文化问题、农产品贸易问题、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奥运会圣火在首尔的传递问题等都使两国产生摩擦,也使民间发生对立。近来,又发生了一些在华韩资企业在欠薪欠贷的情况下非法逃离中国的现象。进入今年以来,围绕“双龙汽车事件”出现的对立一度升级,韩国媒体不断发出怪罪中国的声音。由这些问题引发的两国民族主义情绪,更是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口水战表现得非常激烈。中韩民间关系出现了北风劲吹、寒流阵阵的局面。

2007年下半年,《国际先驱导报》曾联合某网站开展了一次“中国网民邻国印象调查”,调查对象约12000人,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在“你不太喜欢的国家是哪一个?”一栏中,选择韩国的竟占40.1%,列第一。选日本的为30.2%。这个结果出乎人们预料。参与调查的网民在谈及对韩国的不佳印象时,有的是依据在韩国店打工的亲身体验,有的是对韩国媒体狭隘报道和对一些韩国人“抢夺中国文化”的现象不满等。

北京奥运会期间,韩国三大报业集团之一的《中央日报》对103名在华韩国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主题是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人“反韩情绪”的实际情况及解决方法。调查结果称,68.0%的人认为中国国内的反韩情绪目前正超越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与网络空间,逐渐扩散到全社会。约60.2%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不及时化解,反韩情绪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调查显示,认为责任在中方的占5.8%,认为责任在韩方的占13.6%。30.0%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韩国电视台泄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细节,而21.4%的参与者表示韩国某些网友对四川大地震的恶毒言论是主要原因。40.8%的参与者认为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国建交16年来韩国人在中国生活时表现的不当行为。《中央日报》呼吁“以谦虚和温情来化解中国的反韩情绪”。

在中韩政治经济关系依旧上升的今天,面对中韩民间的种种“嫌韩”、“嫌中”情绪,本刊特约请研究韩国社会文化的专家朴光海、詹小洪、王晓玲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中韩走近,彼此应该怎样认识对方?

——编者手记

猜你喜欢
汉语韩国情绪
韩国“第一步”
学汉语
聚焦韩国大选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在韩国走马观花
小情绪
追剧宅女教汉语
小情绪
小情绪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