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2009-03-02 02:43杨荣祥
文学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经学楚辞古代文学

社会科学的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知识集结,而是与周边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在解读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周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渗透,会启发学生多向度思维,有利于学生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文化

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会更有效的加深对古代文学的解读。

一、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哲学渗透

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总是会最直接地影响一个时代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又必然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之中。所以要解读作家作品就要追寻作家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观照作品主旨,透视作家情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一定程度地渗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会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大炽。玄学家提倡“任自然”、“贵真”。“自然”是指一种非人为、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讲清这种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就无法理解魏晋风流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就无法解读魏晋文人的颖悟、旷达、真率;也更无法解读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等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流代表人物的人生与作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这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隽永深长的情思与意趣,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得清楚呢?读者只有运用哲学联想才能更深刻地体味那无尽的意趣。唐代思想界儒道释兼收并蓄,于是才有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崇高与关切;于是才有谪仙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高蹈与超逸;于是才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的禅意与画境;于是才有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的空灵与飞白。一个时代的哲学精神,总是在更深层次上构筑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所以要深层次解读作家作品,就应更多地渗透哲学精神的教学。

二、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学渗透

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作家作品总是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文化学内容,会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理解作家人生与价值选择。这一点先贤们早有论述。如楚辞为什么产生于战国时代的楚国,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汉书·地理志下》也指出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这些都是从文化背景分析楚辞的产生。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力主创新。他从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社会学,甚至用地理学和戏剧学的视角多层次地研治《楚辞》,已为我们多角度研究文学开了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文学创作从风格、选材、主题、思想都有明显的差异,就连从南朝北迁的作家,自身创作风格也会产生新的变化,这显然是受地域文化、兄弟民族文化中的民风、民俗、审美情趣差异性影响的结果。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不讲清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就无法讲清文学作品的差异性。

三、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历史学渗透

就学科分类而言,文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一个时代历史的折光。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法国社会在写它的历史,而我在做它的书记官。”正是阐发了社会发展史与作家、作品的密切关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文学艺术价值之外,总要附带有社会认识价值。《诗经·豳风·七月》是史学界公认的一篇具有重要的社会认识价值的作品。它详细描写了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阶层、阶级划分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汉代文学具有追求巨丽之美、受经学影响而铺张扬厉等特征,也是与汉代社会历史有紧密联系的。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地再现。司马相如说过:“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称,他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设立,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社会风气。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得以实现的。经学有繁琐解读习尚,一经往往说至百余万言,直接推动了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的形成。由此可见,历史不能仅成为文学史的背景用于古代文学教学,而应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古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全部教学之中。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多学科渗透绝不仅限于上述学科,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2、肖萐父 李锦全·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3、冯天瑜 杨华 任放·中国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4、胡显章 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5、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杨荣祥,辽宁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猜你喜欢
经学楚辞古代文学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经学与当代中国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