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关键词] 痤疮;刺络拔罐;耳针
[中图分类号] R758.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b)-073-01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2005年10月~2008年4月采用刺络拔罐配耳针治疗痤疮3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病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最短7 d,最长12年。患者以丘疹性痤疮和脓疮性痤疮为主,也有混合性痤疮。其中,丘疹性痤疮8例,脓疮性痤疮19例,结节、囊肿性痤疮9例。多数患者面部及胸背部都有痤疮分布。
1.2 治疗方法
1.2.1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肺俞,后背反应点取穴3~5个。操作方法:嘱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3~5下,再用闪活法拔罐,留罐10 min,放血量为3~5 ml,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1周。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 耳针治疗主穴:肺(双);配穴:脓疱加刺心,皮脂溢出较重加刺脾,大便秘结加刺大肠,痛经加刺肝。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五分毫针,快速刺入反应点,以不透过软骨为宜,留针15 min,隔日2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1周。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经3个疗程治疗后,痤疮全部消退;显效:经3个疗程治疗后,痤疮基本消退;有效:经3个疗程治疗后,痤疮明显减少,但仍有散在生长者;无效:治疗前后痤疮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痊愈12例,占33.3%;显效19例,占52.8%;有效2例,占5.6%。总有效率达94.4%。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0岁,学生,于2006年8月16日初诊。面部痤疮3年,近2个月来明显加重。查体:前额及面颊分布米粒样大小炎性疹点20余粒,面颊部有几粒大丘疹、硬结和脓疱,且后背上部有疹点,两颊皮肤表面有色素沉着。舌红,苔黄厚腻,脉数。经上述治疗1个疗程,脓疱干瘪,疹点基本消退,颜色变淡,偶见散在疹点发生,硬结软缩,色素沉着变浅。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疹点退净,未见新疹发生,皮肤变光泽而告愈。
4 体会
本病是毛囊与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年男性或中年女性,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形成丘疹、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1]。多以素体肺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肺胃积热,循行上蒸,血随热行,上壅于颜面部,日久化湿生痰,痰瘀上结,致丘疹日渐扩大,或出现囊肿结节。刺络拔罐具有化瘀、逐邪、活血、通络的功效[2]。《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宛陈则除之”、“血实则决之”的治疗原则,放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瘀生新的作用。耳针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了耳廓与全身器官的密切关系,是通过刺激耳廓上穴位作用与全身经脉和相关脏腑,使经脉调和,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疾病得除。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机体免疫力和敏感性有关。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法化之。清泄肺胃蕴热,活血化瘀理气可激发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紊乱状态,降低机体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抑制皮脂腺过盛分泌,起到消炎、消肿、散结的目的[3.4]。
痤疮虽然不是严重性疾病,却一直困扰着无数年轻人,令患者对容貌过分担心和焦虑,甚至导致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碍。刺络拔罐的放血疗法配合耳针治疗加强其化瘀、活血、通络的作用,增强了祛瘀排毒之功效。用此方法治疗痤疮,疗效显著,患者容易接受,可使他们在短时期内恢复自信,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黄碧玉,林宏.针刺治疗迟发性痤疮[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33.
[2]魏波,陈孝银.散刺法治疗痤疮120例[J].中国针灸,2002,22(8):517.
[3]贾秀春.针灸治疗青春期痤疮4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58.
[4]赵建华,刘炼.中医疗法用于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4):800-801.
(收稿日期:200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