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水 辛玉国 邢国利
[关键词] Pilon骨折;胫骨骨折;可吸收螺钉;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b)-165-01
Pilon骨折是骨折线波及踝关节关节面并伴有关节塌陷的胫骨远侧1/3段骨折。该骨折是目前骨科医生所面临的最难处理的骨折[1],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造成肢体伤残。近年来我院采用跨关节双边外固定架配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9例Pilon骨折患者,经3~12个月的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1~76岁,平均39.8岁。其中,左侧小腿6例,右侧小腿2例,双侧1例,4例合并腓骨骨折,均为闭合骨折。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1例,砸伤及跌伤1例。伤后至就诊时间最短1 h,最长2 d。均在2 d内实施跟骨牵引术。
1.2 治疗方法
1.2.1 跟骨牵引首先患者取仰卧位,在小腿以Braun架进行跟骨牵引术。常规消毒,踝关节在术中保持中立位置,在内踝尖端至足跟后下缘连线的中点和自外踝2.0~2.5 cm再向后2.0~2.5 cm处局麻,手摇钻穿针,由内向外进针。牵引7 d左右,肢体肿胀消除后实施手术。
1.2.2 手术治疗患者均采用硬脊膜外腔麻醉,大腿中上段扎气囊型止血带,采用后外侧和前内侧切口,内外切口之间保证8 cm的皮桥,以免皮肤坏死,对伴有腓骨下端骨折者,先重建外踝的长度,用克氏针做髓内固定,再恢复胫骨关节面,将关节面解剖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固定较大骨片,对于骨折处缺损过多者,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以填补缺损和支持关节面,并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其后用低速钻在骨折断端上方以5 cm间距分别钻入2枚固定针,一般在骨折块上钻入1~2枚固定针进行固定,将固定针向肢体近端撑开,将跟骨牵引针向肢体远端撑开,在肢体胫侧和腓侧分别安装连接杆固定。
1.2.3 术后处理术后患肢置于Braun架或较高的枕头上2周左右,以利于肢体消除肿胀。术后隔日针孔换药,术后第2天即可开始踝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屈伸运动,可随时间逐步加大活动范围,以利于踝关节的早期磨合,约6周后观察X线片,见骨折线消失,骨折大部分愈合后,再去除跟骨的固定针,便于踝关节活动范围更大。12周时观察X线片,见骨折基本愈合,去除外固定器,可进行负重锻炼。
1.2.4 效果评价采用Mazur等制订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92分,踝关节无肿胀,正常步态,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正常步态,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正常步态;差:<65分,行走或静息痛,活动时仅为正常的1/2,跛行,踝关节肿胀。
2 结果
经治疗后,本组9例患者效果评价:优5例,良4例。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Pilon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是 1911年由Destot首先命名的。目前,Pilon骨折为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临床上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骨折的复位质量、固定方式的选择、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2]。朱通伯等[3]认为此类骨折手术需要达到4个目的:①维持腓骨的长度和稳定性;②恢复胫骨关节面;③恢复骨缺损;④胫骨内侧支持物。笔者实施跟骨牵引术初步复位,如复位不太理想时可以配合手法进行更好的复位。余汉峰等[4]认为行跟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使得骨折断端间不规则移位所形成的骨占据的空间量大大减少,减轻骨折端对周围软组织的持续性压迫,局部微循环得到有效保存,减少软组织及皮肤坏死的可能性,减少张力性水泡的形成,鉴于跟骨牵引使得骨折达到初步复位,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在Pilon骨折治疗过程中,为保护踝关节的功能[5],外固定架固定时应最大限度地避免长期固定踝关节。笔者应用跨关节双边外固定支架联合可吸收螺钉治疗Pilon骨折,剥离内侧软组织较少,避免了局部皮肤术后坏死,有效地预防了骨折再移位的发生,使中小型骨片固定,维持碎骨片的相对位置,并能早期活动踝关节,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所以,采用跨关节双边外固定支架配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固定之前,跟骨牵引复位和手法复位及手术复位的技巧,使关节面获得良好的复位。酌情植骨,该固定的选择符合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可减少软组织进一步损伤,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使踝关节功能获得良好恢复。
[参考文献]
[1]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0-1221.
[2]马增新.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2006,19(2):363.
[3]朱通伯,戴尅戎.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9.
[4]余汉峰,钱塘.Pilon骨折术前跟骨牵引与手术治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6):507.
[5]Petrisor BA, Poolman R, Koval K, et al. Management of displacedankle fractures [J]. J Orthop Trauma,2006,20:515-518.
(收稿日期: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