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致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插入技巧。方法:对15例脑梗死致吞咽障碍患者插胃管过程中采取语言沟通、充分润滑胃管、改变体位等方式方法。结果:本组患者鼻胃管插入一次成功率达93.3%。结论:在传统留置胃管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人性化的改良可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
[关键词] 脑梗死;吞咽障碍;鼻胃管插入;技巧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b)-143-01
脑梗死是脑血管常见病,吞咽障碍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吞咽困难可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因而脑梗死患者常需留置胃管给予鼻饲营养支持、给药、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等,但插胃管时常屡遭失败,有时因反复插管造成患者鼻黏膜损伤、出血,也耗费了护士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该类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笔者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及自己插胃管的体会将插管技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11例,女性4例;年龄55~81岁,平均62岁;经CT证实均为脑梗死,梗死部位位于基底节及内囊。15例于入院48~72 h内留置胃管,置管时间最长43 d,最短8 d。
2 结果
本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14例,2次插管成功1例,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3.3%。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多无意识障碍,但发现自己失语、肢体瘫痪、不能正常进食后,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拒绝治疗及护理。有些患者焦虑不安,易激惹。此时应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悲观、焦虑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多体贴关心患者,经常与之交谈,举例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插胃管前详细向他们解释管饲的目的与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以取得合作。
3.2 体位的选择
由于患者意识清醒,故笔者认为插管前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更有利于减轻其恐惧心理与不适感,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也可选择平卧位,将2个枕头垫于患者头下,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以增加咽腔的弧度,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总之插管体位的选择应以患者的舒适为度,协助取卧位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提出建议,同时也要征询患者的意见,这样可使患者在插管过程中更信任与配合护理人员的操作。
3.3 鼻胃管的插入
3.3.1鼻胃管的准备因脑梗死后患者咽喉肌麻痹,插管时不能做吞咽动作配合,故应选择硬度较大无弯曲的一次性硅胶管。黄冰等[1]提出,鼻胃管冷冻后置入法,即将质地较软的聚四氟烯鼻胃管放入冰箱速冻致硬后再置入,冻硬的鼻胃管插入口、咽、食管不久即受热软化,不会损伤插管路径。用石蜡油充分润滑鼻胃管至插入所需全程长度,润滑程度以提起鼻胃管石蜡油刚好不能滴下为标准[2]。
3.3.2 清洁润滑鼻腔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胃管,预插入侧鼻腔后,先滴数滴润滑止痛胶于同侧鼻孔, 再将0.4~0.8 ml润滑止痛胶经口腔滴入舌根部,使药物布满咽喉起局部麻醉作用,再行置管。司秀梅[3]认为此法可降低咽部喉上神经对鼻胃管刺激的敏感性,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做此项操作时动作要简捷准确,一边做一边解释,从而解除患者疑虑,使其彻底放松。
3.3.3 插入鼻胃管按常规方法确定插入所需长度后,从准备好的一侧鼻腔缓缓插入,动作轻柔,一边插一边和患者做简单的语言沟通,如:请不要紧张,您配合得真好,马上就快插好了等,几句安慰鼓励的话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与不适感。胃管尖端通过鼻腔至咽喉部后,双手向同一方向稍作捻转胃管,以增加胃管的韧性并快速插入。
3.4 鼻胃管的固定
经试验确认鼻胃管在胃内后给予妥善固定,取静脉延长管的1/3在鼻腔外的鼻胃管处打结,用胶布在打结处交叉缠绕固定,把静脉延长管的2/3段经一侧面颊部绕头1周,在另一侧耳后两段静脉延长管汇合处打结固定;或取静脉延长管的中段在鼻腔外的鼻胃管处打结,用胶布在打结处交叉缠绕固定,把静脉延长管的两端分别经面颊、耳廓后,在下颌处两端静脉延长管汇合打结固定,胡叶文[4]认为对于意识清醒可下床活动的患者此法可有效防止胃管脱出。
4 体会
总之, 为脑梗死致吞咽障碍患者插胃管时,真诚耐心的解释安慰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是插管成功的必要保障;插管前适宜体位及胃管的选择是插管成功的前提;鼻腔的润滑与操作者娴熟的技巧则是插管成功的关键。因此,为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应根据患者特点,选择正确的且行之有效的鼻胃管置入方法,并采取适当的插管技巧,以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冰,朱美玲,沈佩英,等.胃管速冻后置入法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3,39(4):79.
[2]侯田臻,邱会芬,崔玉芳.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插入技巧探讨[J].山东医药,2002,42(28):76-77.
[3]司秀梅.润滑止痛胶在鼻胃管置入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01.
[4]胡叶文.用静脉延长管固定胃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A):52.
(收稿日期: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