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的战略选择

2009-02-26 08:18陈树隆
江淮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芜湖分工长三角

陈树隆

一、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在安徽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泛长三角概念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指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是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其中,长三角在区位交通、经济总量、人才资源、科教基础、市场机制、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但是,与世界其它一些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区域范围明显过小,地理空间缺乏完整性、经济实力不足、带动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扩大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加强区域内部整合、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发展能力,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承担国际分工、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成为国家战略定位。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长三角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肯定了长三角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和重要战略地位,提出长三角地区要“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重大改革试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新增了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内容,明确要求长三角必须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长三角一体化”被正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泛长三角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成为区域共识。8月26日至9月1日,安徽省委王金山书记和省政府王三运省长率我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学习考察。考察中,我省关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争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呼吁,得到两省一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12月15日至16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邀请我省金山书记、三运省长出席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长三角地区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共同推进若干重要事项的意见》,确定安徽省参加长三角区域合作有关活动,并积极探索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内容。这表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已经变成了多方共识。

(三)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是提升功能实现可持续的迫切需要。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城市群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城市圈竞争发展、大都市圈培育、发展与扩张、创新发展等四个阶段。目前,长三角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大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且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多个城市圈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体系,表明已经进入城市群发展的扩张阶段。同时,经过多年高速发展,长三角的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已经到达相当紧张的程度,面临多重硬约束,尤其部分地区环境净资产已为负值,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恢复重建,这就要求长三角部分产业必须转移出去。长三角扩容和新城市的加入适应了区域资源互补、产业联动和生产要素互动等内生需求,大大有利于提升长三角经济圈的活跃度,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方面,安徽有优势,紧邻长三角,综合商务成本却只有长三角的三分之二,转移条件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最有前景。从长三角目前产业转移轨迹来看,除了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苏中、苏北外,安徽、江西等泛长三角区域已经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所以,长三角扩容势在必行。

(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安徽这些年的发展、建设和积累,已经使我们具备了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条件。安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合宁高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徽杭高速公路开通,使得到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也就四小时。正在修建的京沪高速铁路、黄瞿南高速公路、扬绩高速开通后,安徽与长三角区域自然融为一体。在泛长三角区域内,一些因地理、交通和产业集群等要素催生的城市群,如皖江城市群、南京经济圈等,经济实力迅速成长;马鞍山与南京已形成“同城”现象,南京、合肥、芜湖正成长为小长三角,是长三角经济区域中发展潜力很大的城市群。安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所需求的煤、电、钢材、水泥等为华东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还是华东地区的绿色食品基地。安徽人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劳务输出75%以上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同时,安徽与长三角区域互动频繁,先后签署了6个省级双边合作框架协议,12个城市间合作协议,以及能源、旅游、农业、交通、劳务等16个专项合作协议;黄山、池州加入长三角旅游合作框架,马鞍山、巢湖等跻身南京经济圈成员,合肥、芜湖等五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密集的经贸交流活动表明,相关地区连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步伐已经加快。

二、芜湖参与分工与合作的战略选择

芜湖是安徽省沿江居东的重要城市,由芜湖的产业、区位、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应当在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担当重任。这就是:充分发挥芜湖的综合优势,以我为主,率先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建设更具开放性的交通体系,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在制度文化层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争当突破口,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国家沿江交通干线特别是沿江快速交通干线的形成,以上海为经济中心的沿长江经济带向上可影响到湖北,这是长三角的经济和城市主轴,也是国家沿江战略主轴。而从淮北、合肥到芜湖至黄山是安徽的省级发展轴。因此,芜湖处在两条重要发展轴的交汇点上,应当有所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后,安徽省委于1990年7月在芜湖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重大决策,确立芜湖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经济总量由90年代初全省第九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二位。2008年中央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宣传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认为“芜湖没有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没有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没有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在几乎没有任何特殊优势的情况下,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这充分表明芜湖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期望,起到了排头兵作用。所以,芜湖多年积累起来的产业基础,建设的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基础设施,形成的良好制度、文化环境,将使芜湖立足自主,在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上走在全省前列。

(一)以我为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领域广泛、前景广阔,关键是产业对接。目前,苏浙沪正面临大规模产业升级,区域内产业势必不断转移。产业转移一方面使发达地区可以更容易地甩掉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的“双赢”。这是一个机遇。主动承接,拓展发展空间,是最现实、最直接的参与方式。

王金山书记指出:“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充分发挥安徽自身优势,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安徽崛起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主人翁就意味着必须以我为主,必须增强参与产业区际分工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既要积极参与区际产业分工,也要大力支持那些价值链长、能够使当地受益更多的产业参与区际分工,充分发挥参与区际分工的“涓滴”效应(或连带效应和扩散效应)。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把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我为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吸引和集聚更多优质生产要素。

芜湖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层次较高,具备良好的配套能力和发展基础。通过多年的努力,芜湖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奇瑞已具备年产65万辆整车、65万台汽车发动机、30万台汽车变速箱的生产能力。以奇瑞为龙头,依靠自主创新,拥有自主产权,在产业升级方向上参与区域分工,促进产业转移,带动了3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芜湖投资兴业,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地区,包括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来为奇瑞配套,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材料产业以海螺集团为龙头,海螺集团水泥产能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PVC型材产能位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铜板带材深加工发展迅速。河北新兴铸管、台湾华亚塑胶、德国可耐福等在芜湖投资的材料企业及鑫科材料、精诚铜业等铜材压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美的、日立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已形成了600万台空调器产能,芜湖已成为中国大陆仅次于东莞地区的第二大空调器生产基地。中达电子以及大陆汽车电子、博耐尔电气、埃泰克电子等汽车电子企业迅速成长。每个产业都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围绕龙头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形成聚集,将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最大的优势和条件。同时,芜湖充分发挥区位和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高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比如安徽的“天造”黄山、“佛造”九华山对长三角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芜湖“人造”方特,已建成的欢乐世界,正在建设的未来世界,作为第四代高科技主题公园的代表,不仅使芜湖成为长三角新的旅游热点,接待游客数量、营业收入跃居全省第二,直追黄山,而且将培育出极具成长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不意味无选择地产业承接,也不限于以我为主的主动承接,更重要的是参与分工与合作,在区域内实现双向互动。奇瑞公司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海螺集团等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区域内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扩张。

同时,芜湖产业承接能力较强。现已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投资环境均名列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前列。另外还有配套能力和承接转移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7个特色省级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承载配套能力较强,能为各类投资者提供合适的投资场所。

(二)加速建设更具开放性的交通体系

城市群的空间拓展、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产业的转移,必须通过人员、货物、资金等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要素的流动需要以发达的交通为依托。

芜湖由于处于两条发展轴的交汇点,居中靠东,临江近海,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五条铁路在境内交汇,北接陇海线、东接京沪线、南接浙赣线、西接京九线、京广线,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十字结点城市。芜湖是华东公路交通枢纽,318、205国道穿境而过,沿江高速、合杭高速在芜湖交汇。芜湖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是国家对外籍轮开放的港口,远洋货轮可直达世界上46个国家和地区,最近又成为对台湾直航的15个内河港口之一。芜湖港是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2007年完成集装箱量16.5万箱,货物吞吐量4680万吨。煤码头年吞吐量达10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内河煤港。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芜湖这样一个铁路、公路、水路十字结点的城市,完全具备形成区域中心大城市的条件。目前,芜湖通向上海有两条铁路线(宁芜线、宣杭线)、两条高速公路(宁芜高速和申苏浙皖高速)和一条长江黄金水道。“十一五”期间,将相继开工建设三条快速通道,一是上海经南京到芜湖、安庆的城际铁路,建成后上海到芜湖只需要2个小时;二是芜溧高速公路,建成后芜湖到上海的车程可缩短70公里,将成为芜湖通往上海和苏锡常地区最便捷的快速通道;三是芜申运河,建成后芜湖到上海的水上航程缩短182公里。快捷的交通和通信联系将增强芜湖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同城效应”,将更易获得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更易从那里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泛长三角经济区。

(三)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

市场一体化旨在通过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提高地区专业化水平和促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Dunford(2003)认为,市场一体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市场价格不仅是关于相对稀缺性的信息披露机制,而且还是保障强调相对权力的买卖双方之间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一种“装置”。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必须创新区域合作行政和治理体制。尤其必须推进市场主体、市场准入、管制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合作,推进质量标准、认证等方面的统一。长三角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上海为核心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经济中心,必须加快形成与周边地区统一开放的市场,而只有市场规则的统一,地方银行、证券、会计等服务业才会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才会在合作中共同发展。芜湖要发挥经济规模、经济活跃度、市场开放度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作为,先行一步,探索经验。另外,市场一体化对芜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长三角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将是中国旅游和文化产品需求增长的重心。芜湖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两者各有优势的需求,使双方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

(四) 把优化软环境提升到制度文化建设的层面

要保证承接产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率先承接东部地区的服务理念,在改善制度、法律、政务和人居等软环境上大下功夫,做到“以环境留人”。芜湖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依水而立,因埠而兴,文化多元,芜湖人具有较强的开放包容意识,安商、亲商、崇商、富商的氛围浓厚。芜湖也是一座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和“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的激情。芜湖自古以来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与长三角地区历史渊源深厚,不仅地域相连,而且文化相近、人缘相亲,与长三角地区价值趋向基本相同、风俗习惯基本相近。同时,芜湖大力推进政治生态优化建设,制度建设力度大、特色鲜明,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体系。高度重视优化政务环境,把机关效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长三角城市对照,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多次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芜湖在制度建设、政府管理与效率、思想观念和文化等方面虽然有巨大的进步,但仍需要不断优化完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对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成国家级实验区。获得国家对芜湖自主创新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时产业选择的主动性,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二)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加快面向长三角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遵循经济走向、对外开放式交通网络结构。强化区域内主要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促进内部经济循环交通网络体系。

(三)积极促进产业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融合,双向互动。

(四)加强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合作平台,支持芜湖市与长三角城市建立城市间合作机制,建立共同的金融、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支持芜湖的“上海产业转移实验区”建设,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共芜湖市委书记)

猜你喜欢
芜湖分工长三角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芜湖滨江天际线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