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将进入“无霸权时代”?

2009-02-25 06:32刘建飞
同舟共进 2009年2期
关键词:霸权民主文明

刘建飞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动荡,“500年西方霸权动摇”成了热门话题。笔者以为,西方霸权动摇早已出现,并非始于今日,但“动摇”并不意味着会很快“倒塌”或“终结”。从“动摇”到“终结”,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西方”与“东方”概念区分的麻烦

说到“西方”,人们会立即想到欧美,但有些时候,人们在使用“西方”一词时,范围却远超过欧美。

“西方”与“东方”是相对而言的。从地理上讲,言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东西方”概念。在现今处于西欧位置的国家看来,东欧、巴尔干半岛都属于“东方”。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时,也将俄罗斯作为“东方”国家。但现在,西欧人用“东方”一词时,恐怕主要不是指东欧了,而是指亚洲。由此推理,“西方”就应当是欧洲和西半球。非洲则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可见,从地理上分,很难将世界所有国家都归入“西方”或“东方”。

从文化上讲,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都算是“西方”,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划分世界文明时,虽然把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单列出来,但仍然承认,这三种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与“西方”相对应,文化上的“东方”主要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日本文明,但这些文明之间差异甚大,而且谁是正宗的“东方”也难有定论:印度文明与日本文明已融进了许多西方的元素;佛教文明缺少有影响力的国家作载体;唯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相容性较小,且有影响力。也正因此,亨廷顿才担心伊斯兰教文明与“儒教文明”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文明。可是,反恐战争开打以来,人们虽然眼见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但儒教文明却置身事外。如果说存在着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话,那也不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冲突。所以,与其将这些缺少共性的文明称作“东方文明”,还不如称作“非西方文明”更准确。

从政治上讲,冷战时期,所谓“东方”与“西方”就是指“共产主义世界”与“资本主义世界”。邓小平在讲国际形势时用“东西南北”比喻世界主要矛盾,其中“东西”是指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除了“东方”与“西方”外,还有一个“第三世界”,是指两种制度国家之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冷战后,政治上的“东方”概念被淡化,但“西方”仍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体制。在“民主”的大旗下,“西方”阵营明显扩大,除了美欧日这些发达国家,还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成立于2000年的“民主共同体”有120多个成员,它们在“民主”问题上有相同的理念,实行相近的制度。与以“民主”为标准的“西方”相对应,“东方”指的是未实行西方模式民主体制的国家,主要包括中东一些伊斯兰国家和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则是标准的“西方”国家。以这种标准划分也有麻烦,像新加坡、俄罗斯、巴基斯坦、泰国这些国家,就很难确定是“东方”还是“西方”——新、俄是“民主共同体”成员,但其民主状况却受到美欧的批评。巴基斯坦、泰国时常出现军人政权,这期间算不算“民主国家”? 再说,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正在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它们归为“非民主”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问题的。

在经济上,“西方”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即北美、欧盟、日本,外加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其他均为“非西方”国家,或“东方”国家。可能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与“东方”的界限才比较明确。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韩国、新加坡,其经济发展水平不见得比某些欧盟成员国差。

总的来看,“西方”“东方”是模糊的概念,与其说有一个“东方”,还不如说存在着多个相互游离的“非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

西方霸权从动摇到遭受重创

谈到西方霸权,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和文化含义上的西方。可以说,欧美是“西方”的核心,在这个核心外,有众多分别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属于“西方”的“准西方”国家。

西方霸权的建立,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的。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就通过殖民逐步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霸权。在殖民地,欧洲列强在进行经济掠夺、控制的同时,还传播基督教,进行文化扩张。欧美在确立民主制度后,又向世界各地推广。西方霸权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末。那时,世界的殖民地已瓜分完毕,在经济上,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政治上,欧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在文化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而亚洲的古老文明面临着萎缩、衰败的命运。

西方霸权的动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的相互厮杀,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而十月革命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上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重创西方霸权。大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成为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创始国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二战期间酝酿成立的联合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一大批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此外,一批欧洲和亚洲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西方霸权在政治上失去了大半壁江山;在经济上,西方的世界市场进一步缩小。

不过,西方在经济和政治上仍具有相当强的活力。在经济上,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多数与西方保持着密切关系,甚至是相当程度的依赖,以至于有“新殖民主义”之说。而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在经济发展上大都遇到了困难,纷纷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并向西方国家开放。政治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采用了西方模式的宪政民主制度,成了“准西方”国家。苏东剧变后,以西方为中心的统一世界市场重现,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正是对这种西方霸权复兴的过度乐观的写照。按福山的说法,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已彻底战胜了其他意识形态,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终结了。然而,仅仅不到20年,西方霸权就再次动摇。

“永久的霸权”不可能存在

其实,西方霸权动摇说在金融海啸出现之前就已肇端。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崛起”、“印度崛起”已成为西方媒体时髦的词汇之一。还有“金砖四国”、“展望五国”、“新钻11国”等说法,都是在形容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

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总体上一直快于发达国家,还拥有人口、资源方面的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趋于增大,而发达国家趋于缩小,是不可挽回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霸权迟早是要衰落的,而且是整体上的衰落,不仅仅是经济。因为经济力量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当年西方霸权得以建立,也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经济、科技上拥有优势,进而拥有军事和政治、文化上的优势。再说,霸权有兴有衰,这是历史规律,不可能存在永久的霸权。

不过,从历史进程来看,西方霸权的衰落可能是较长期的过程,会有起伏,不会是直线的。西方霸权会因这次金融海啸而再次动摇,甚至是幅度相当大的动摇,但不一定倒塌。回顾历史,1929~1933年大危机重创西方,但是经过改革、调整,西方不仅度过了危机,还有后来的中兴。反而是在大危机中未受丝毫影响的苏联在不到60年后解体了。

从现实看,西方在经济上仍拥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在发展质量上,发展中国家难以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西方经济是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望尘莫及。中印等国近年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引起世人瞩目,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已涉足该领域。美国人现在是准备到火星上玩,而中印还在把目光盯在月球上。这个差距早晚会消除,但需要很长时间。

今天说西方霸权动摇,主要是指经济层面上,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能力在减弱,其原有的权力开始逐步由一些发展中国家分享。而在文化和政治层面上,所谓“动摇”则表现得相对不明显。拉美、非洲国家即使经济发达了,但基督教文明在这些地区的地位不会很快消失。印度、巴西等国崛起后,其民主制度不一定改变,在政治上仍属“西方”。如果说西方经济霸权的终结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话,那么文化和政治霸权的终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西方霸权衰落之后,并不意味着会出现一个东方霸权,因为本来就没有统一的“东方”。如果一个“东方”大国趋向于建立霸权,很可能遭到“西方”和其他“东方”国家的抵制。可以断言,未来取代西方霸权的不再是另一个霸权,世界将进入一个无霸权的时代。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霸权民主文明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请文明演绎
“量子霸权”之谜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文明歌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