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的大策划、大手笔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面对改革开放30年这个当代中国的历史节点,传媒无不借此契机推出各种各样的专题、特刊,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众多的策划中,《同舟同进》2008年最后一期推出的专题策划“1978~2008:三十年的历史思索”,约请众多名家撰稿,从历史反思的角度立论建言,思想敏锐,见解深刻,充分彰显该刊作为时事政治与思想文化刊物的特色。与此同时,其他栏目也从不同角度配合专题,使2008年的最后一期不愧为压轴之作。
思想解放是30年改革开放的引擎。周瑞金《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火车头》认为思想解放有三次:第一次解决了“两个凡是”,第二次解决了“一个凡事”(凡事总要问“姓社姓资”),这两次思想解放侧重还利于民,让国人实现了“政治人”到“经济人”的转变;而第三次思想解放则以党的十七大为起点,侧重以人为本、还权于民,让国人实现从“经济人”到“和谐人”的转变。吴敬琏《改革向何处去》指出:既得利益者采取各种手段阻止进一步市场化,使一些重要改革遇到障碍,有些改革放慢步伐,有些领域出现倒退。因此,“应当以建设法治为中心推进政治改革,以稳步实现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政治改革又应当如何推进呢?刘山鹰的文章《什么是成本最低的改革》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但在改革启动以后过于注重经济改革,“在政治领域步伐显得滞后,导致贫富分化,腐败蔓延,特殊利益集团坐大,客观上又给改革制造了更大的阻碍”。因此,“中国目前最切实的民主改革任务是循‘民求实”,即“循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之名,去求中国民主制度之落实”,实现真正意义的宪政。
这些论述不仅表达了论者的真知灼见,并且充满了改革的信心、勇气和智慧。众多名家也无不以这样的姿态发表自己的“心声”:郑必坚认为,要“进一步解放‘三个力:一是创新活力,二是创业活力,还有承受、抵御和应对巨大风险的能力和活力”。高尚全认为,“要以新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面对新的复杂形势”,突破一些理论“禁区”,构建人民市场经济。杜导正说,政治改革应当“碎步”前进,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推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陈志武认为,“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利好几乎已充分释放,下一阶段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更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茅于轼说,改革不能“只立不破”,各种阻碍改革的观念,譬如对“公”的幻想或噩梦,破坏私产、瓜分富人的传统思想,地方政府对暴力执法的迷信,当今社会的仇富思想等等,都应当破除。保育钧说,“改革开放之所以得人心,就是因为顺应了民意,令旧体制不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下一步改革的动力,“还是要寄希望于老百姓、寄希望于民间”,“要顺应民众的要求”。
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高超群《三十年国人心灵变化史》对国人30年的思想和精神变化作了简明扼要的梳理。高新军《三十年改革有哪些变化》提出:“变化最小的是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民主政治尚未成为配置社会政治资源的主要工具,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走一条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正确道路。党国英《农村社会转型中农民的历史角色》指出,“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并大体延续至今的对农民的控制”。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三大基本权利,即土地财产权、平等公正的劳动就业权和民主选举权。
孙长江在接受马立诚的访问时,详细回顾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写作、发表、讨论过程并由衷地感慨:实事求是难啊!其实,这种感慨不仅适合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也适合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钱伯城《华国锋平议》对华国锋被确定为接班人的过程、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的勇气和智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的功过以及退休后的赋闲生活作了比较客观的解读与评论,颇得知人论世的精神。卢荻《习仲勋:“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温相《习仲勋延安时期二三事》,回顾了习仲勋一生的际遇与作为,让人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特别是他推进广东改革开放的贡献,也深化了读者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008年的《同舟共进》尤其好
山东济南 郭树荣(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全年贵刊我都拜读过,好文章太多,难以一一列举。一言以蔽之: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尤其好。好在哪里?标志之一就是,我所去的大阅览室中一百多种报纸、刊物,转载、选载贵刊文章者大为增加,一些读者惊问《同舟共进》是哪里的刊物?于是,我便成了贵刊的“解说员”和“推销员”。可惜贵刊只“自办发行”,如果也同时由邮局发行,这个大阅览室和其他读者早就订贵刊了。
贵刊每期一个专题,从选题到立项,到组稿、编发,均需大力为之,不像坐等来稿那么轻松,足见贵刊从业人员之敬业。每期专题都有针对性、典型性,广而深,像集束炸弹,这是贵刊所特有的。我优中选优,第5、6、7、10、11、12期专题比较好。建议2009年办些呼吁《反贪污法》和《新闻法》方面的专题。另外,请最好不要加底色。老年人视力差,在底色上印字,往往看不清楚。
要把一个刊物办出特色,定位很重要,我曾建议贵刊定位于“做诤友,说真话,发民声”。贵刊不是“党刊”,而是“友刊”。何为“友”?孔子为“友”下的“定义”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逢迎献媚的人交朋友,同善于当面恭维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人们往往引用前面的“友直,友谅,友多闻”而忽略了后边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前者三友,益矣;后者三友,损矣。贵刊应做“益友”之友。而要做益友之友,首先就要“直矣”。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君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友要“和”,而“不同”就要诤。正因如此,贵刊才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2008年11月11日)
香港 卢恩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成员、罗定市政协委员):贵刊文章大多很有见地,亦有水平,我很满意,希望能继续阅读贵刊。(2008年8月10日)
广东梅州 张晨(致公党梅州市委副主委、嘉应学院副教授):这是我阅读的品位最高的杂志,喜欢之情难以形容,也常向周围朋友推荐。对2008年《同舟共进》的评价是:可看,耐看,耐想。(2008年12月3日)
祝2009年好上加好
广东广州 郑群(第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我看了多篇文章,很不错,改革开放的许多知名人物你们都采访到了。前面几期也不错,文章不长,这样读者好读。看了关于习仲勋的那篇文章,了解了不少过去知道不多的东西,很不错;杜导正的《政改应当“碎步”前进》也很好。今天专门打电话来,鼓励你们,表扬你们。杂志就是要这样,一定要跟着时代前进,要办出自己的特色。(2008年12月5日电话记录)
广东广州 曾敏之(第七届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文汇报》原总编辑、香港作家联谊会原主席):2008年《同舟共进》总的表现不失参政议政、谏言建言的特色。以国家新的形势而论,应在反腐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加强力度与深度。对“三农”政策的得失与实施过程,不妨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加以反映。(2008年12月6日)
广东中山 徐文泽(第九、十届中山市政协委员,副教授,博士):《同舟共进》是一本比较好的刊物,每期我都会挑选其中一些重要文章看,很受启发。贵刊文章很有深度和力度,融政治性、公正性、客观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炉。我被它公正、科学的特性以及关注民生的勇气所感动。(2008年12月8日)
四川会理 马太昌:《同舟共进》办得很好,我很喜欢。它办得好是编采人员同心协力、聚精会神努力的结果。我谢谢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劳动。祝2009年《同舟共进》办得好上加好。(2008年11月26日)
重庆 钱康(重庆市高级法院离休干部):我的女儿是深圳市政协委员,最近我从她家里看到贵刊。你们的刊物办得很好,实事求是,敢说真话,我看了之后非常喜欢。今天打电话来也订一份,带回重庆给自己和法院的同志们看。(2008年12月4日电话记录)
希望海外华侨、留学生能看到贵刊
加拿大 温相(国际间金融合作组织协调发展委员会常任理事):贵刊在业界的口碑很不错,我很喜欢,一些前辈也交口称赞贵刊的成就和风格。我现在身处海外,最近才读到2007年合订本和2008年的前几期,其中章开沅教授与考生的通信、张心阳等人的文章都非常好。贵刊兼有文史类文章和贴近现实的文章,特别是谈当下一些政策缺失的文章比较好,二者兼备正是你们的长处。建议若能争取出口,让更多的华侨、留学生看到,对提高刊物的知名度、扩大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影响会很有帮助。
贵刊2008年第3期文章《民初外交部的“可儿”》一文中叙述:“余厨子系奕䜣年月进的外署。”“外署”应指公元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机构的简称是“总理衙门”或者“总署”、“译署”(《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未听说过有“外署”这样的简称,或许作者有本可出,不知可否提供一二?
贵刊2008年第2期文章《朝里有人好立功》,内中有一段写道:“军机大臣隽藻对咸丰附耳”,隽藻应为“祁隽藻”(历史学者对于到底是祁隽藻同咸丰讲的这番话还是彭蕴章对咸丰讲的,始终有些争议)。另外,关于岳飞死因的结论值得商榷。岳飞其实是死在宋高宗手中,这一点史证已经不少。(2008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