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国内研究综述

2009-02-25 06:32钟勇为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方略课程体系高校

[摘 要]近二十年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国内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偏向于在整体上探讨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整体研究,另一类是偏向于针对高校课程变革某一具体内容探讨其变革方略的分支研究。现有研究文献基本上没有全面地揭示出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实然现状和应然选择,更没有清晰地描绘出高校课程变革方法论的理论轮廓。当下我国亟需涌现一批基于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层次在整体上研讨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高校 课程变革 课程体系 方略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58-04

[作者简介]钟勇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4)

何谓课程变革?我们不妨借鉴国际著名教育变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所阐释的“教育变革”那样,对课程变革作一个宽泛的描述性定义,即课程变革是课程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当然,这里的转变无疑是那种有计划的变革,而不是那种没有专门的变革方案与策略或没有明显目的性的自然变革。课程变革是一个与课程改革意义非常相近的词,以至于无论是在政策的文本上还是学者的文章中,这两个词汇通常有意无意地被交替使用着。事实上,课程变革既包含那种课程系统只作了部分层面的、局部的、小规模改变的课程改进,又囊括那种课程系统发生了大规模的、整体结构上的根本性转变的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变革,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关乎大众化高等教育有效性关键问题的当下,课程变革尤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任何变革若要取得成功,都必须采用科学的变革方略。面对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高校课程变革实践,我们更要加强对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高校课程变革实践。然检视近二十年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往往更偏重于探讨“改什么”的问题,而对“如何改”的问题即变革的方法论问题则相对忽视。现有的此类“如何改”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偏向于在整体上探讨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整体研究,另一类是偏向于针对高校课程变革的某一具体内容探讨其变革方略的分支研究。它们各自的层次特点和基本论点如下:

一、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层次和基本主张

(一)基于哲学方法论与一般科学方法论层面的研究

基于哲学方法论层面的研究非常少。王伟廉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探讨高校课程变革方略问题比较早的学者之一。早于1990年他便在《江苏高教》撰文指出,我们理应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即改革的战略和策略问题。该文对“改革过程应该是渐进的还是突进的”、“应采用全国性改革方式还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改革方式”以及“有计划的方式为好还是自发的方式为好”等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作了辩证的论析①。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需要始终以联系的、动态发展的观点面对一系列冲突与和谐的改革问题:共同改革与不同地区发展的层级性问题、借鉴吸收与适合国情及文化传统的问题、前瞻性与现实性问题”②。

基于一般科学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有:周建设立足于现代科学方法论,运用对称性破缺原理,在分析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必须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即“以结构变革为轴心,实现教材内容、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对称性破缺”;同时,要“打破直接影响人才供求系统对称平衡的人才需求系统的对称性,解除教学系统的封闭外圈,有效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与转换”③。周远清基于系统思维指出,“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根本问题”,并指出这一有序系统三个层面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④。有论者指出,“当前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矛盾在于整体而非局部,应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论的思想改革课程体系”,为此,就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如何进行多级优化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⑤。

(二)基于具体科学方法论层面上的研究

此类研究按高校情况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探讨一般高校的课程变革策略。例如,有论者基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提出中国大学课程变革应“确立社会本位与学术本位统一的大学课程目标”、“形成多元相对起点的大学课程结构”、“大学师生成为课程建构共同体”以及“大学课程走向高标准、多样化的量化与质性评价的融合”等设想⑥;还有论者认为,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再次成为高教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的情势下,需要重新认识并努力处理好“教与学——教学观念改革上的基本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基本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学方法改革上的基本关系”等几对基本关系⑦;白宗新则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学科专业创新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构筑富有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和人才教育过程”⑧。

另一类是针对特定高校的课程变革方略进行探讨。比如,王蕙指出:“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估和课程管理。”⑨为此,她从这四个方面对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思路谈了自己的看法;有论者认为轻工高校的课程改革“要从课程的整体优化出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要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加强课程建设”以及“加强课程建设必须抓好教材建设”⑩;也有论者认为,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全方位加以研究解决,需要遵循和坚持下列基本原则:“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专业教育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工程技术的实用性”B11;还有论者对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正确处理好诸如“本科教育与其它层次教育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关系”、“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与教学民主的关系”B12等。

二、分支研究的内容层次和主要观点

(一)关于课程设置变革的方略

有论者认为,高校改革课程设置“应当多样化和综合化”、“知识型课程与智能型课程并重”B13;另有论者认为,改革课程设置要依据以下原则,即“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精简'的原则”B14;也有论者在对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方法“统餐制”、“点菜制”进行分析对比后,提出了一种既能避免“统餐制”和“点菜制”的不足又兼顾二者优点的“套(配)餐制”,并对其设置方法和实施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B15;还有论者在比较研究美、英、日三国的大学课程设置后,提出我国大学应该“从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转轨”、“对教师的课程设置进行引导,倡导通过研究带动课程的发展”B16。

(二)关于课程内容变革的方略

有论者指出,在高校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现代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综合性与分科性的统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的几对关系B17;也有论者认为,“要更新充实基础课的内容”、“要大力克服各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要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课程内容衔接问题”B18;刘旭则认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依然没有走出困境,因而理应对现行大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路进行反思。此外,他还就“大学课程的整合究竟整合什么?”、“加强人文教育就是增加人文课程?”以及“怎样才能让课程保持'常新'?”等问题作了一些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B19;还有论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遵循“适应全球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灵活性的原则”以及“国际化原则”。该论者指出,现实的改革路径是——“放弃或减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微观管理和干预,改变管理方式”和“在社会需要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B20。

(三)关于课程结构变革的方略

罗尧成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中指出,课程结构的确定“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加减和人为组织过程,其变化必须遵循一定规律,依照一定的原则”,在他看来,整体优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少而精”原则、个性化原则、学生主体原则都是必须遵从的原则。论文还从生成系统和实施系统两方面探讨了课程结构改革的保障问题B21。有论者本着系统思维提出了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式,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上区分了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必须考虑的因素,给出了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程序,并重点论述了如何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给出了课程体系优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B22。 此外,也有论者重点探讨了优化改革我国高校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指出:“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与否作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的价值目标去追寻,以指导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过程。”B23

(四)关于课程变革推行的方略

有论者指出,“课程改革要有理论指导”,认为 “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就成为高教改革成败的关键”。B24但作者并未对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问题作更多的探讨。潘柳燕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决定了课程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她还指出在现实的课程改革中存有师生双方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因而,“必须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B25。有论者在对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变革推动者和作为变革行动者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和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指出:“变革推动者一方面要正视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对忠实取向进行合理修正;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帮助教师减小变革的阻力,最终将两者的合力指向变革推动者和实践者共同理想的方向,从而使变革能够稳步推进。”B26于泽元在其专著《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中提出了四类课程变革的推行策略,即“诉诸理性策略”、“影响说服策略”、“权力强制策略”和“中心转移策略”B27。

(五)关于课程变革实施的方略

王伟廉采用勒温的“力——场”分析法并以专业改革目标为例,对改革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作了方法论探讨。他指出,“为了达到改革目标,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应尽可能对校内的所有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进行详尽分析”,认为“消除阻力因素比加强动力因素更为重要。”第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第三是要善于“选择改革的'切入点'”。他还强调,“高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并不一定是唯一的”B28。也有论者通过对新世纪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分析后指出,课程改革要“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协调得力”以及“把握时代脉搏,适时转移重点”B29。

三、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析

考析我国学界关于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其总体上存有如下特征:

一是基于具体科学方法论层面探讨高校课程变革的微观研究多,而缺少基于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层面对高校课程变革作深入探讨的文章。有如前述,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制约着具体科学方法论。一种变革若缺失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作支撑和引领,以至于变革思路不清晰、欠合理,便很可能会招致变革实践的难为、无为甚至是乱为。因此,立足于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层面去探讨高校课程变革的方略,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对高校课程变革的某一具体内容作泛泛介绍的经验型文章多,而缺乏对高校课程变革方略作整体、系统、全面探究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相关论者并没有将所获经验或自身做法上升到较高理论层次进行认识,致使泛泛而谈的经验介绍性文章较多,而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证意味的学术论文较少。尤其是这些研究者习惯于抓住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此举虽然有其必要,但若没有把高校课程变革置于社会和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对高校课程变革的整体愿景进行系统探讨,便容易出现“管中窥豹”式的研究偏失,进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面目。

三是对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变革方略“范式”作一般引介的多,而缺失对其成因以及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等问题的深入剖析。此类研究折射出我国课程理论研究者的文化自觉差强人意。即多数研究者尚未形成一种理论的本土意识、创新意识和转化意识,往往在大谈特谈一番国外经验后,便简明扼要、迫不及待地抖落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启示,而鲜有对国外经验能否被借鉴这一关键问题作应有的考问和深入的分析。显然,若没有依据我国现有国情对理论或经验的形成背景与内在机理作细致的考究,这些外来的经验或理论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难对实践产生真正的启迪意义。

四是国内对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的变革方略探讨的多,而缺少关于课程变革方案制定、课程变革发动与实施策略、课程变革评价等方面的方略研究。众多文章往往偏重于对诸如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内容的变革策略等这些关于课程变革内容方面的探讨,而缺少诸如如何调动师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如何推进课程变革的实施、如何评价课程变革等以课程变革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在我看来,忽视课程变革推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说明人们对高校课程变革方略尚未足够重视和形成系统的认识。

总之,现有研究虽为我们研究课程微观领域的变革方略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进而为我们在宏观上整体探讨高校课程变革方略提供了一定基础,但有如论者所言:“多年来由于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与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缺乏较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导致教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两张皮的相脱离局面。”B30且由于研究者自身普遍缺乏研究的方法论意识,以至于纵观此类文献,并没有全面地揭示出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实然现状和应然选择,更没有清晰地描绘出高校课程变革方法论的理论轮廓。因而,当下我国高校课程研究界亟需涌现一批基于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层次在整体上研讨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理论成果,以增强此类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注释:

①王伟廉.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几个战略问题[J].江苏高教,1990,(5).

②杨启亮.方法: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J].教育探索,2003,(1).

③周建设.对称性破缺与教学改革[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7,(3).

④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周远清文集(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⑤陈亚琴.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3).

⑥欧阳文.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视野的大学课程变革[J].江苏高教,2007,(3).

⑦葛道凯.对高校教学改革中几个基本关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⑧白宗新.基于知识观转变的大学课程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⑨王蕙.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路[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

⑩李秋萍.关于轻工高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1999,(3).

B11景亭,陈亦新.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4).

B12范钦珊,鞠平,伍贻兆.把课堂教学放在抓质量的突出位置[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B13胡华南.高校课程改革应遵循几个原则[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B14B18吴贻谷.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漫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B15顾丽琴,刘红副.高校课程体系市场化设置方法论[J].商业时代,2006,(33).

B16李光琳.20世纪以来大学课程设置改革的比较研究——以美、英、日三国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B17汪克强.高校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1998,(3).

B19刘旭.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B20喻立文.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B21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2.

B22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B23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B24李静,赵伟.我国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B25潘柳燕.高校课程改革中师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B26吴筱萌.课程变革中的较力与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B27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3.

B28王伟廉.高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若干策略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1,(2).

B29张家勇,张家智.新世纪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B30张樱.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方略课程体系高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例析交流问题的求解方略
两个方略做斗争(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