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2009-02-24 07:02
经济与管理 2009年2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

柴 华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但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国内企业与世界级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须加强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2-0019-04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中国的GDP为246 619亿元;对外贸易总额21 738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①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如何评价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就该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术语,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宽泛而又颇多争议的概念。比较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

授的“钻石模型”。波特(1990)教授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企业和行业层次上才有意义,即一国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国内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而一个产业的定义则是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公司。产业内部的竞争根植于基础经济结构,并且远远超越了现有竞争者的行为范围。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产业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机遇和政府六个因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因素,后两项是辅助因素。四项基本要素处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动环境中,再加上两个辅助性影响因素,其整体配合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这样,波特教授在国家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之间建立了联系,为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建立了微观基础。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在其联合发表的《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进一步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②

二、正确认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中国工业产量和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据联合国统计署和工发组织计算,1993-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而同时期发展中国家只有5.4%。1998-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高达年均9.4%,同期发展中国家只有4.4%。中国人均制成品出口从1995年的1 763.92美元跃升到2004年的9 570.09美元,1998-2001年3年的年均增速为18.3%。加入WTO以后,出口增速更是明显加快,2002-2004年3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5%。从表1中可以看出,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十多年来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其比重由1990年的12.1%增长到2005年的49.4%,在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表杂项产品的出口在2000年以后出口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占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8.6%下降到2005年的27.2%。③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正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大国迈进。

但是,进一步对各产业的考察表明,目前在中国的出口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按经济普查2004年的数据已经超过1/2。虽然加入WTO后,中国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在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 518.2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465.9亿美元,但自2001年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制成品出口相对总体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却在不断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制成品出口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2004年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已不到一半,其总额是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5.47%,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从2001年的57.05%滑落到2004年的41.56%。2001年民族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39%,到2004年提高到3.75%,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而且,从2004年的情况看,民族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调整前下降了一半还多,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仍然是服装和纺织品。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全国现存注册外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但2005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7%,其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87%。⑤由此可见,中国大量出口产品实际上是由跨国公司生产和购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张主要是由外资企业的发展造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真正国际竞争力增强了的是外资企业。这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说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的话,那么,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不是建立在本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基础之上,而是依靠外资企业在中国所进行的加工贸易。而且,相对于中国外贸的巨大发展,中国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还存在巨大空间。通过IMD提供的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如表2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98-2002年间,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落后且呈下滑趋势,劳动生产率排名最后,只有第42位。在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子要素中,只有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最强,5年来平均排名7.4,可见,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但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也呈直线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第1名下降到2002年的第12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

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企业规模严重偏小,难以在生产和销售上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总额为66546亿美元,营业总收入为22396亿美元,仅相当于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额852200亿美元和营业收入209003亿美元的7.8%和10.7%。从企业平均规模来看,中国500强的平均资产为135亿美元,营业收入为45亿美元,仅为世界500强平均资产的7.9%,营业收入的10.7%。从表3可以看出,在中国500强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首位的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的38.8%;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只有世界500强首位的UBS公司资产规模的49.0%。与企业规模偏小相联系的是中国企业赢利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偏低。从总量上看,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15292亿美元,中国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991亿美元,仅为世界500强企业的6.5%。世界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40.2万美元,人均利润为2.9万美元;中国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9.5万美元,人均利润为0.4万美元,分别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23.6%和15.2%。⑥

总而言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体实力增强,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大幅度增加,并且机电通讯等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出口产中的份额大幅增加。这显示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但是经过更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推动的。中国的民族工业仍然是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且中国的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与世界级的公司差距还很大。

三、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与建议

与30年前不同,现在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已经初具规模,有着完善的工业结构和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中国大量企业所赖以生存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逐渐弱化。所以,中国对于外贸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地是30年前的“出口创汇”,而应该以长远地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在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大,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成为我们的核心议题。

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经济环境。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倡导参与国际竞争,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财税体制改革,通过调整产权制度,从根本上理顺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护支柱产业,有效引导和培育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要逐步采取“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新模式,培育和增强中国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要改革政府产业组织重定向模式,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自组织作用,就要一方面消除地区、部门的封锁与割据,使技术水平低、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失去地区、部门的行政保护。制定产业进入壁垒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对规模经济要求,确定进入某个产业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允许新建企业进入,通过设置适当的进入壁垒,限制规模不经济的企业进入某产业,防止产业进入过密、竞争过度(赵华,耿弘 2008)。

2. 做大做强民族企业。发展一批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大企业。优势产业集群必须以一批优势企业集团为支撑。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企业,已成为决定中国国际经济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中国的大企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2007年,中国大陆虽然有2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属于国内垄断行业,其巨大的利润来源于垄断所得和政府补贴。企业内部依然存在R&D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产市场竞争变动的需要;企业管理层仍以行政任命居多,企业家素质不高,公司制衡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文化并不能起良好的凝聚和导向功能,缺乏系统的雇员培训计划,企业运营绩效不明显。另一方面,民营大企业过少。改革开放后,虽然民营企业有很大发展,但相对于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说显得层次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主要散布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企业本身又缺乏国有大企业的国家支持和外资企业的雄厚实力和经验,而且缺乏有力的国家融资、财税、科技成果转产等政府政策支持,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血拼式的低层次的竞争。所以,中国今后的政策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形成对民营企业的配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民营的大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3.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政府不仅要为大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同时,政府也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加强中小企业间的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该取消内外资企业竞争不平等的待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相应政策、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外向发展金融扶助基础上,从宏观上正确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国家还可以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扶持体系,在国内执行鼓励政策,一是引导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从而使大、中、小跨国企业建立起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充分发挥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企业优势;二是通过高度专业化和密切协助实现小规模生产单位的整合,使中小企业获得外在竞争优势(何平然,张素荣 2008)。

4. 增加科研及教育投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对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及科技产出,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建设投资比重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基础能力非常薄弱,这将严重阻滞中国科技及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把主要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基础科研以及高新技术研究上,稳定研究开发队伍,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渠道。这样将会有效提高中国国际竞争能力(柳嘉 2007)。

注释:

①闻育旻:《2007中国GDP为246619亿增11.4% CPI全年涨4.8%》,http://www.chinanews.com.cn/cj/hgjj/news/2008/01-24/1144217.shtml,2008-01-24。

②邹欣:《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根本》,《国际贸易》,2008年第6期,第35-40页。

③杨晓薇,胥媛:《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时代经贸》,2007年第7期,第43-44页。

④李钢,陈志,金碚:《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国情观察》,2007年第3期,第29-32页。

⑤曾翔旻,张文涛,翟运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成因探讨》,《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6页。

⑥邹欣:《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根本》,《国际贸易》,2008年第6期,第35-40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何平然,张素荣.中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分析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1):8-9.

[3]柳嘉.浅谈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07,(28):180-181.

[4]党玉婷,万能.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3).

[5]赵华,耿弘.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4):43-47.

责任编辑:关华

责任校对:王岩云

On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Chai Hua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Since 30 year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gets increasingly improvement, but the basement is still weak.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 between home enterprises and the world corporations.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urther,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support medium-and-small enterprises increasing investments and create good economic enviornm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eign trade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