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座艺术宝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不断渗透,传统文化遭轻视,由于人们对民间美术文化认识不足,许多民间技艺随着老艺人的故去走到消亡的边缘,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拯救民间美术文化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因此将民间美术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以弘扬日渐走向消亡的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当今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应重视当地民族、民间、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不同版本的美术课本都有涉及民间美术的内容,许多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如何把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每一个美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将民间美术文化有效地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摸索出以下途径。
一、 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写生、人物访谈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在富有特色民间美术的城市和地区尤为适合,如丽江、西安、拉萨等地区。龙岗作为客家人的集聚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民间美术的种类,分析需要收集哪些资料,资料分布在哪些地方,然后通过采风、访问,进行资料搜集,回来后加以整理。通过调查,我们探寻了“龙岗”名称的由来,龙岗以“龙”命名的地名、建筑名、道路名、活动名等等,最能体现龙岗人与龙缘份的是龙城广场、龙园。我们发动家长带孩子去龙城广场看韩美林的龙雕作品;观看南澳每年正月初二的舞草龙表演,了解龙的传说及历史意义。全国像深圳一样的移民城市越来越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要求学生考察自己家乡的民间美术文化,外出旅游的学生要求他们了解当地的民间美术文化,然后进行创作,开学的时候利用美术课时间请学生讲述自己的假期考察情况,并展示自己的采风作品。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民间建筑、文化习俗、民间手工艺等方面内容。
为了使采风内容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兴趣,我们更加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废旧的纸箱、报纸、塑料瓶、石块等材料进行造型艺术创作。学生们充满热情地去探索和表现,体验到了成功造型的乐趣,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欣赏、表现的过程中提高了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 重组相关教材
面对开放式的、多样化的实验新教材,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材观和教学观。中小学民间美术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努力开发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对原有教材进行调整。补充一些学生有兴趣和教师比较擅长的内容,教师从现代社会的需要、人才素质的要求来考虑,创造性地对中小学民间美术教学内容重新组合。
新旧课本相结合,将不同版本取其所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阶段我区小学一至三年级使用课改后新课本,三至六年级使用课改前老课本,初中三个年级使用新课本。课改之前的老课本也有一些比较好的民间美术内容,我们应加以利用,将相同年级新、旧课本中相同的内容加以融合,扩大知识量。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应该只盯着一个版本的美术教材,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都有其特色和可取之处,在教学中将相同、相近内容加以提炼,取长补短,在教学内容上找到结合点,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重组了岭南版和人美版教材的优秀内容,例如: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3册中《面具设计制作》和岭南美术出版社的15册《独具魅力的面具》进行融合,并自编一些教学资料穿插在教材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求通过和民间美术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同时还结合民间美术的学习,增加了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沙画挂盘连成串》、《团圆的客家围》、《家乡的玉文化》等。
适当地延伸教材中民间美术内容,加大知识量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例如:岭南版第9册《对称式纹样》,除了学习绘画表现形式外,再增加剪纸的形式。先从同学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入手,从米老鼠、比卡丘、机器猫,再到民间的花蝴蝶、大老虎。同学们开动脑筋很快就能剪出自己喜欢的对称纹样来。优异的成果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乐在其中,有了信心,再要求他们进行剪纸创作,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有趣。
变换制作材料,拓展内容交叉点也是教学中比较有益的方法。适用于民间美术中制作工艺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的内容。在教学中对此类民间美术,在欣赏和了解的同时,改用其他形式进行制作和学习,如木雕、根雕,改用橡皮泥、陶泥、萝卜来雕刻制作;服装、刺绣、织锦,等改用绘画、设计等形式表现;蜡染、扎染,印染等改用国画颜料和宣纸进行学习。
三、 与节日相结合
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如:元宵节,让学生设计制作花灯、猜灯谜,了解元宵节的风俗。端午节时,人们用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庆祝节日。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芦苇叶,模拟包粽子,并设计粽子的外包装。春节到了,让学生们观察民间美术在春节中的体现,把民间有特色的踩高跷、划旱船、舞龙灯、贴窗花、挂如意结,通过制作和绘画的形式加以展示。同学们剪好窗花贴在窗户上美化教室,自制一些贺卡、拉花、门笺增添新年气息。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剪纸、中国结、泥塑等作品去拜年,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学习会了作客的礼仪,感受节日的氛围。
民间美术的内容同样也适用于现代节日。“五一”劳动节将表现劳动情景的剪纸,送到清洁工阿姨、保安叔叔的手中。“六一”儿童节,学们生们动手制作民间美术工艺品互送小礼物庆祝自己的节日。“母亲节”引导
学生制作一个如意结、一幅剪纸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四、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只有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生活能为学习增添色彩,学习联系生活才变得欢乐有趣。
在教学中不能够停留在欣赏、评述阶段,而是要引导学生认识民间美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前人的还要进行贴近生活的创新。比如民间艺术中的剪纸艺术,不同时期的剪纸艺术,它的造型和反映出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民俗等等都是与当时的生活息息相连的。在传统剪纸中,内容较为固定,如“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富贵平安”等。现代剪纸不论材质、工艺、还是内容都更加多元化,“香港回归”、“2008奥运会”、 “上海之夜”等等,都是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再例如原本挂在身上的香包经过缩小变成了手机链;原本繁杂的少数民族头饰摇身一变,成为装饰房间壁挂;显示宗教信仰的西藏唐卡装上画框成为价格不菲的工艺品。
所以,让学生结合生活,挖掘自己身边感兴趣的题材,进行表现和设计,让他们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分析、思考、体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创作出反映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时代感的民间美术作品,为民间美术注入新活力。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更多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创新。稻草、鹅卵石、粮食、树叶、各种蔬菜瓜果、塑料、废旧报纸、各种布料、金属等都引进了课堂。孩子们面对着特别的民间美术学习材料,创作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小小中国结,几种基本的编结方法,加上纽扣、种子等几种辅助材料,创造出项链、手环、挂件等美丽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