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胀救生筏五十年发展历程

2009-02-23 09:30单明哲
航海 2009年1期
关键词:救生筏检修

单明哲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气胀救生筏研发50周年,其从无到有,日趋完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轨迹,在海上人命救助中屡见奇功的案例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诸多呕心沥血的科研、生产、推广的功臣,一一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感慨万千。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气胀救生筏生产领域良莠不齐,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比较薄弱,船员教育培训滞后等等,亟待完善。展望气胀救生筏在安全技术、海上人命保障等方面的前景,值得期许。本刊特邀出席上海市航海学会纪念气胀救生筏研发50周年座谈会有关代表,撰文回顾我国气胀救生筏50年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海上人命救助中的生动案例,以致纪念。

上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海上救生设备,就是用胶布制成的带有篷帐,充气成型的救生筏。相对于传统的救生筏而言,它具有很多优点,可以说是有革命性的意义。当时国际上的各类航运杂志都有介绍,由于对这种救生筏的坚固性和养护条件持有怀疑,在1948年修订的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没有采纳这种新型的救生设备。尽管如此,它在军用舰艇及一些国内航行的客货船和渔船上开始得到应用。

当时,国内航运界和造船界的人士对这种在国际上刚刚出现的救生设备不是很了解,是交通部船舶登记局在1958年7月24日首先向航运界、造船界、渔业、海军及橡胶工业的多家单位发了一个文,建议试制和试用气胀救生筏,并附上“关于气胀救生筏的资料”。这份资料详细介绍了气胀救生筏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优缺点。

这份文件在我国造船界的设备设计部门和橡胶工业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机部九局产品设计四室(704研究所前身)在发文后第十一天(1958年8月4日),就编制出了“气胀式六人救生筏”科学研究工作课题卡,决定由张国铮、夏传本两位同志主持研究。沈阳第四橡胶厂也在同年8月7日,向全国有关方面发出“为函告可以试制生产气胀式救生筏由”一文,表示完全可以承担试制和生产任务,希望提供详细资料或派人具体协商。两家单位合作,就在9月底用代用材料完成了产品的初步试制,以后又进行了充气系统的试制和安装。1958年12月17日,国家船检局、两家合作试制单位代表在沈阳橡胶四厂对产品进行了鉴定。此后,在上海十六铺码头停靠的“民主三号”轮上进行了试投(自动充气)、扶正等试验。

1959年,一机部九局产品设计四室设计了10人气胀救生筏,在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进行了试制和部分试验。1960年,该部局产品设计二室(708研究所前身)设计、沪东船厂建造的申甬线客货轮“民主18号”是新一代客货轮,由于客位增加,救生艇和传统的刚性救生筏在船上根本无法安放,最后选用了34只12人气胀救生筏。该批救生筏由四室设计,上海大成橡胶厂试制生产,金属阀件等由沪东船厂阀门厂承担。由于从决定选用到试航交船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制作筏体胶布尚缺乏经验,电力纺涂胶布厚度达1.2毫米,根本无法完整打包;各种阀件的设计、制造均不成熟,救生筏用的数十种附件和属具(如药箱、示位灯、划桨、存放筒、干粮等)尚无专业生产,有的如海水电池等国内从未试制,短期内要解决试制、生产是十分艰巨的。最后勉强赶上交船前首次装船试用。产品性能自然是比较原始和粗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楢在著作《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中称,国产气胀救生筏开始应用是我国船舶设备发展的一个标志。

六十年代中期由704所和上海橡胶制品四厂合作,完成了新一代的10人气胀救生筏,基本符合1960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20人气胀救生筏等系列产品的设计和批量生产。从此,我国各类船舶开始大量选用国产各型抛投式气胀救生筏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我们在黄浦江或其他码头上就很难看到船上还有高架搁置着的传统式刚性救生筏了。

七十年代中期开展了20人可吊式气胀救生筏的研制工作,也是708所设计的华南线客货轮的要求,后因该项目下马,而致工作延缓,至八十年代初才完成,交付广州海运局的“马兰”号和“山茶”号客货轮使用。

1978年,天津船检局组织力量编写完成了气胀救生筏的海上救生须知。该手册由李鸿俊、彭树道等同志主编,内容较丰富,在IMO会议上向各国代表散发,得到与会代表的称赞。

六十年代末,西北橡胶厂也开始生产气胀救生筏。八十年代初,考虑到渔船的工作条件恶劣,船小事故多,很需要价格较低,能被一般渔船甚至民间渔业船接受的气胀救生筏。为此,由西北橡胶厂牵头,有关单位于1981年6月召开了渔船专用气胀救生筏讨论会,探讨了渔船专用的气胀救生筏,开发了渔用筏品种。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形势下,各类船舶对气胀救生筏的配备要求愈来愈多,新的SOLAS规定也使配备数量大增,加之开始批量出口,所以全国又有多家工厂生产气胀救生筏,其数量和品种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开敞式、自扶正式、正反两面可用的,还有超过25人定员的大型救生筏、适合高速客轮及客滚船适用的各种类型的撤离装置(包括斜滑道及垂直降落撤离装置等)。首艘跨海粤海火车轮渡就用上了泰州海宁橡胶制品厂的斜滑道撤离装置,在通航典礼上,中央电视台的现场报道中还作了专门介绍。

试制、生产过程中有个小故事至今回味。1981年4月3日,上海橡胶四厂在704所低温室做低温充气试验,环境温度达到-30℃。试验结束时,我们趁机作了一次实际的保温试验。当时,试验的工作人员都穿着棉大衣,而试验的10人(九男一女,包括作者本人)却着春装进入一只10人救生筏,关闭门帘,筏底还未充气。开始筏内温度在冰点之下,10分钟后已接近零度,20分钟后接近10℃,参试人员均感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气胀救生筏能够得到发展,与配套工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各种附件和属具,从外包装的存放筒到索具、逆向反光材料,从高压钢瓶到各种气筏、灯具、药箱、干粮、淡水及静水压力释放器等等,都有多家专业厂家生产。

救生筏装船使用,还得有检修站为其服务才能保证救生筏的长期安全使用。根据IMO的规定,在船上使用的救生筏每年都要经专门的检修站进行检修才允许继续使用。自六十年代以来,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大港口,一些航运单位或船检部门下属单位先后建立了气账救生筏的检修机构,由较小的检修组逐渐发展成为正规的检修站。八十年代初,船检局开始办理救生筏检修站的认可工作,上海海运局和上海橡胶制品四厂所属两个检修站首先得到认可证书,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50多家检修站。

几十年来,在我国各类沉船事故中,气胀救生筏发挥了很大的救助作用,挽救了许多遇险人员的生命,救生案例不胜枚举。1979年11月5日晨,“渤海二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在渤海湾拖航过程中翻沉,平台上共有74人,当时气温约1℃,风力8-9级,水温约8℃~9℃。船上本有6只进口气胀救生筏,有快速脱钩绑扎而无水压释放器,所以只有一只救生筏充胀漂浮,爬上气胀救生筏的23岁水手王墨林和学徒阎学军等一小时后被拖轮救起。其余落水漂浮的人均穿着救生衣,但半小时后海面上已无呼救声。

1983年11月11日,“战斗67”货轮在山东石岛附近翻沉,放出一只气胀救生筏系上海橡胶制品四厂1977年生产的20人救生筏,先后爬进去16人,终获救。1984年11月19日,“舟渔636”轮沉没,两只20人气胀救生筏分别救起9人和18人,全船人悉数获救。1986年6月16日,广州海运局德宝轮在印度洋索马里东沉没,一只气胀救生筏载着5人,在大洋上整整漂流了24天,漂流了约1200海里,7月10日在马尔代夫海面被日本船救起,两人生还。1992年1月18日,“大庆62”油轮在石洞口电厂上游爆炸沉没,两只气胀救生筏救起38人。1999年10月17日晨,烟大汽车轮渡公司“盛鲁”号客滚船在渤海湾失火沉没,抛投了15只气胀救生筏……一小时后,三艘渔船闻讯赶来救援,从救生筏上共救起163人,相当于一架737客机的乘员。

50年来,为了我国气胀救生筏的发展,保障海上人命安全,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许多同志呕心沥血,做出了贡献。和我们并肩战斗的不少老同志已离开了人世,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值此机会,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和哀思。◆

猜你喜欢
救生筏检修
海洋渔船气胀式救生筏安装质量分析
国内海洋渔业船舶气胀式救生筏使用研究分析和建议
气胀式救生筏存放要点和常见问题
自充气救生筏
船舶救生筏及降落装置配备缺陷分析
检修
10kV配网架空线路运行维护与检修
如何做好救生筏压力释放器及相关部件的连接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维护与检修
论自动化焊接设备的预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