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金旭 陈昌蓉 张士义
中图分类号:S85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01-0028-02
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家禽规模养殖逐步兴起,饲养家禽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疾病困扰,致使许多养殖户蒙受损失,有的甚至血本无归。因此,了解并掌握家禽疾病发生现状及特点,对保障家禽养殖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禽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浅析如下。
1禽病发生的特点
1.1混合型感染疾病越来越普遍
在以往家禽养殖过程中发生疾病多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鸡传染性法氏囊、鸡白痢、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鸭病毒性肝炎、鸭霍乱等疫病多是单一发生,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特征明显,诊断起来比较简单,药物治疗也能起到明显效果。然而近年来发生的疫病多以混合感染为主,实验室检验往往检测到多种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往往同时出现,鸡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如影随形,有的家禽甚至同时感染3~4种疾病,给诊断和治疗都带来难度。
1.2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一方面非典型性疾病种类在不断增多,如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鸭瘟、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在临床上都出现非典型病例,且流行广泛,发病率高,给养禽生产带来危害;另一方面是旧的疫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出现超强毒株和变异株,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马立克氏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存在变异株,鸡新城疫病毒被检测出基因畸形。这些新的毒株往往导致鸡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给养禽生产造成危害。
1.3营养代谢性疾病不容忽视
家禽集约化养殖大多使用配合饲料,饲料营养不全或营养过剩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发生都会引发营养代谢性疾病。生产实际中易发生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有三类:一是营养缺乏症。最易发生的是B族维生素缺乏,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抽搐惊厥,如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鸡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症状,呈“观星”姿势;微量元素缺乏可致家禽出现异食癖。二是营养过剩。高能量及高蛋白饲料远超出家禽正常营养需求,易发生鸡脂肪肝和肉鸡猝死综合征。三是代谢障碍。由于感染寄生虫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不当使用兽药,引起蓄积性中毒,都会导致家禽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生。如鸡花斑肾和夏季初产蛋鸡猝死综合征等。
1.4免疫抑制性疾病给养禽生产带来危害
近年来由于家禽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疫苗的滥用和育种不规范导致免疫抑制性疾病呈扩大蔓延趋势。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病等疾病发生导致鸡群免疫接种失败,抵抗力减弱,养殖风险加大。
1.5耐药菌(虫)株广泛存在
在生产实际中,养殖户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疾病,往往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而药物使用又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耐药菌(虫)株广泛存在,一旦发病再用同类型药物则起不到任何效果,导致常见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的防制日益困难,危害日益严重。
2防控对策
减少疾病危害,提高养殖效益,关键是要针对疾病发生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1全面推行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是指在集约化生产的环境下,为保护禽群健康而采取的包括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和科学防制疾病的多种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的总和,并将其实施于生产的全过程,使之有效保护禽群安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2.1.1科学选址养禽场建设要以便于疾病防控为首要目的。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远离主干道、远离居民区建设禽场,要求通路通电,水源符合饮用水标准,有排污设施。
2.1.2谨慎引种禽苗的选用是养殖成功的基础,要求从具有资质的种禽场引进种苗,引进的种苗均匀度要整齐,健康活泼,遗传性能稳定。如果引进蛋鸡苗和饲养周期长的肉鸡还必须在出场前接种马立克氏疫苗。
2.1.3封闭管理封闭管理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关键性措施,严格禁止外来人员进场,禽场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外出,进出严格消毒。车辆物品须经彻底消毒后才可进场。
2.1.4野禽防护围栏上设置防护网,门窗装钉纱网,防止野鸟侵袭,减少外源性感染,防止禽流感等疾病发生与流行。
2.1.5全进全出一个养殖周期完成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出笼,全场消毒净化后再进行下个周期的饲养。杜绝多批次、不能彻底净场的情况,以减少交叉感染。
2.2加强消毒灭源
消毒灭源的目的是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浓度,切断传播途径,降低疾病风险。消毒工作的好坏与疾病发生频率正相关。
2.2.1消毒剂选择应选用高效低毒广谱消毒剂,定期轮换。一般家禽养殖场应储备季铵盐、有机氯、戊二醛等3种消毒剂,以满足环境消毒、用具消毒和饮水消毒的需要。
2.2.2消毒方法①空舍消毒。禽舍进苗之前至少消毒3次,第1次消毒可用2%的烧碱,也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第2次用氯制消毒剂消毒,进禽苗前可用季铵盐消毒剂消毒。②带禽消毒。可选用氧化剂类、戊二醛类或碘制剂消毒剂带禽消毒,每星期1~2次,疫病发生时1d 1次。③饮水消毒。可选用氯制剂定期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2.3加强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家禽传染病的最重要环节,养禽场发生疫病的风险程度取决于免疫接种后抗体水平的高低。
2.3.1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母源抗体水平以及养禽场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鸡群要重点做好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的免疫接种,鸭群要重点做好鸭病毒性肝炎、鸭瘟、鸭霍乱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2.3.2疫苗来源疫苗应从具备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资质的药店购买,疫苗的运输和保存有冷链体系作保障,这种疫苗效价不降低,疫苗接种效果有保证。
2.3.3抗体监测疫苗接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发现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4加强饲养管理
集约化养殖要求饲养管理做到更加精细,饲养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决定养禽的成败。
2.4.1温度与湿度雏禽绒毛稀短,抗寒力差,3周内不能自身调节体温,除炎热夏季外其他时候育雏都要采取人工增温。成鸡(鸭)生产性能最佳的环境温度是18~20℃,过高或过低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另外禽舍湿度应控制在合理区间,湿度过大易引发球虫、大肠杆菌等疫病,空气太干燥易患呼吸道疾病。
2.4.2光照与通风肉鸡(鸭)可全程安排24h光照,蛋鸡(鸭)前期可安排23h光照,逐步过渡到自然光照,产蛋前后光照调整到16~17h。注意:光线太暗可影响采食,光线太亮会引起相互啄肛、啄羽,影响生长。
家禽代谢及排泄物发酵均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家禽健康产生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加强通风就是保障舍内空气新鲜,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提高生产性能,但要注意解决通风与保温的矛盾,避免因冷空气侵袭引发感冒。
2.4.3合理的饲养密度家禽养殖不能片面追求单位面积产出量,超密度饲养将会出现严重后果。在前期育雏阶段,密度可稍大,20~30只/m2,随着日龄增加则逐步减少,地面平养成鸡(鸭)应以8~10只/m2为宜。
2.4.4搞好环境卫生家禽生长必须要有良好环境,环境越好生长越快,疫病发病率越低。肉鸡(鸭)要定期更换(或铺设)垫料,蛋鸡(鸭)要定期清粪,同时在夏秋季驱杀蚊蝇,铲除蚊虫孳生地,防止白冠病等疫病发生。
2.4.5建立养殖档案要完整记录引种时间、饲料来源、日采食量、免疫接种、疾病治疗、兽药使用、生产性能、销售去向等情况,总结成败得失,为以后养殖积累经验,同时为畜产品质量追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