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龙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发的一种雏鸡常见传染病。法氏囊是该病毒的靶器官,病变具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法氏囊不同程度的病变损伤。感染雏鸡经剖检后,最显著的特征病变是法氏囊水肿增大到正常的2~5倍,囊壁增厚3~4倍,且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充血,囊的浆膜有一种黄色胶冻样液体,可见纵行条纹。法氏囊的淋巴滤泡坏死或凋亡,雏鸡死亡时法氏囊可能萎缩。20~40日龄的雏鸡法氏囊发育最完全,因此也最易感;成年鸡因法氏囊退化,多呈隐性感染。该病可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空气和用具等间接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等,尚无垂直传播的报道。
一、发病情况
2013年9月20日,内蒙古赤峰市某养殖户饲养的1400羽15日龄蛋雏鸡突然发病,出现精神委靡、怕冷扎堆、羽毛逆立和排白色水样粪便等症状,并伴有零星死亡。经问诊得知,该批雏鸡18日曾用IBD弱毒苗2倍量饮水免疫,在进行疫苗稀释过程中因操作者不慎将疫苗撒掉一些,该养殖户担心免疫效果不好,于19日又用IBD弱毒苗2倍量饮水免疫1次。20日鸡群即发病,1天内死亡9只雏鸡,且有增加趋势。
二、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蛋雏鸡9只,均可见鸡尸脱水,肌色发暗;胸肌、腿肌刷状出血,呈条纹状;肌胃浆膜下、腺胃黏膜乳头周围及其交界处可见暗红色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均肿大,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尿酸盐沉积。其中4只病死鸡可见法氏囊肿大2倍以上,且法氏囊黏膜出血;1只病死鸡可见呼吸道和消化道充血、出血。
三、诊治
根据发病情况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处理方式:采用高免卵黄抗体1毫升/只,氟苯尼考注射液0.5毫升/只,混合肌内注射,1次/天,病重鸡加注1~2次/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热毒净(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黄芪多糖和淫羊藿等),1次/天,连饮3天;再用月苄三甲氯铵(浓度1∶500)带鸡消毒1次。
经采取上述措施,1天后鸡群死亡得到控制,症状减轻;3天后鸡群基本恢复正常,精神良好,采食正常,腹泻症状消失。
四、分析和讨论
免疫接种是预防IBD的有效措施,但疫苗品质、免疫日龄、接种剂量和鸡群状况等因素均对免疫效果有显著影响。该养殖户盲目加大免疫剂量,使鸡体产生免疫麻痹,免疫力受到抑制。此外,法氏囊疫苗免疫时,母源抗体被中和下降,疫苗还没有产生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在活苗接种后两三天易出现免疫空挡,这时环境中存在的野毒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鸡群发病,这也是临床上经常出现接种疫苗后就发病的原因。
雏鸡感染IBDV后,病毒在鸡体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复制增殖,随血流扩散至肝脏和法氏囊,并在法氏囊内定居和繁殖,进入部分循环系统,导致初次病毒血症。感染后约11小时,大量病毒从法氏囊释放,随血液扩散至全身,导致二次病毒血症,并在其他组织中定位。由于病毒在法氏囊内的前体B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复制,从而造成免疫抑制;感染鸡因B淋巴细胞受到大量破坏,造成法氏囊萎缩,从而导致体液免疫失败。病毒还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诱导产生趋化因子,引起多组织的广泛出血和白细胞浸润,以及相应组织的炎性水肿,造成凝血时间延长。
五、小结
IBD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只要有易感鸡群存在并暴露于污染环境中,任何时候均可发病。近年来,我国鸡群的发病时间多在17~20日龄,且在同一鸡群中可反复发生。为预防该病,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环境卫生,定期严格消毒,注意切断各种传播途径。不同日龄的鸡只应尽可能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一旦发现感染鸡应及时隔离,病死鸡要焚烧销毁或深埋。
(作者联系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科研路2号农科院 邮编:0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