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2009-02-21 02:48祝传鹏
群文天地 2009年20期
关键词:媒介暴力青少年

祝传鹏

影像暴力主要指以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为载体,以影视剧、广告、卡通动漫和MV为表现形式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这里的影像是包含了以现代摄影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的画面和以计算机或手工为手段制作的动画。传播技术的进步把我们带到了读图时代,视觉文化作为读图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方式从以语言为中心转移到了以影像为中心。一方面,视觉符号本身作为一种信息以其直观、鲜明、生动的特性提高了人们信息接受的效率,成为一种人们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媒介的使用上,电视、电影和电脑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媒介,喜爱的影视作品主要是喜剧、武侠、科幻、恐怖、警匪和言情片。这些影片中含有大量的影像暴力,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影像对暴力内容的超真实表达深深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和思想观念,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美国学者菲利普斯和森特瓦尔在行为效果分析的研究表明,美国在电视机出现以前,全国的杀人犯比例为十万分之三,到1974年,杀人犯比例翻了一番,而对加拿大和南非的研究都显示这一现象。在读图时代,研究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像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影像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一)影像暴力的传播提高了个体对暴力的感觉阈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在读图时代以前,个体接受的影像暴力数量有限,而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高科技引人到影视的制作中,使得影像暴力内容的生产变得越来越容易,同时也使得暴力的场面越来越逼真,越来越血腥。根据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关系的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P为感觉量,I为刺激量,K为常数),随着个体接触暴力内容次数的增多和暴力内容更加逼真血腥,必然造成个体对于暴力欣赏更高程度的要求。而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便获取经济利益,必然会遵循大数法则,将制作更加暴力的媒介内容以满足受众。其结果就是造成了个体对暴力的感觉阈限不断提高和影像暴力程度不断提高的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青少年畸形的人格。

(二)影像暴力的传播导致青少年混淆了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区别

影像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一一对应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影像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中介符号比语言文字和图画等中介符号最接近客观事物本身,奠定了影像真实性的基础。作为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无法把真实和影像虚构区别开来。例如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剧中人物中了一刀,鲜血喷涌,但不久就痊愈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的强壮。再如剧中人物被人抓住脑袋砸向桌子,桌子马上就碎了。这些本来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现实中往往是人中了一刀就会血流不止从而丧命,一般人也是无法用脑袋将一个桌子给撞碎的。但青少在这种影像暴力的大量传播中混淆了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区别,将影视中的内容搬到现实中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必然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影像暴力内容的非正义性和时尚化导致青少年错误的价值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合法性是暴力获得赞成的先决条件,但在一些影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中非法暴力也常常赢得赞同。例如由漫画改编而来如《军鸡》和《罪恶之城》等电影,暴力的合法性不是来自对正义的追求,暴力仅仅成为了剧中人物获得尊重的砝码。同时,剧中的环境往往很现代,人物的装饰也很时尚和另类。青少年正处于追求强烈的自我认同但又未获得社会的认可,影像中这种打破现有秩序、追求个人价值的表现方式很容易赢得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崇拜感,同时,影片中的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青少年会认为暴力是展示自我和解决冲突的有效手段,从而将影像暴力现实化。同时,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讲解员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着强大的威力,在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的双重建构下,影像暴力从单纯的内容传播,发展为复合的形式宰制,从个体的情绪变化,扩展为群体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最终导致青少年错误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影像暴力的传播带来了示范的效应和长期接触暴力影像导致青少年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大了青少年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一方面,根据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许多学习行为的发生,除了个人的亲身经验外,大都是从观察他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替代性学习”结果,也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模仿性,而大众传媒中的影像暴力因其喜剧化和英雄化的描述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模仿。另一方面,长期的观看影像暴力内容会使得青少年的认知图式发生改变。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一系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当个体接触外界事物时,常常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认知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采取行动。青少年社会经验较少,自控能力差,过多的接触影像暴力内容。容易使将暴力内容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中,一旦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相似情况,这些熟悉的暴力内容就会最先被激活,增大了青少年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二、解决影像暴力的传播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国家应加大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尽快制定电影分级审查制度

国家应当加大对网络、广电和出版等大众传媒内容制定和播放的监管力度,尽快制定电影分级审查制度,降低青少年与暴力影片和暴力游戏接触的可能性,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台湾、新加坡、伊朗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分级制度。以美国为例,美国电影协会将影片分为G级(大众级)、PG级(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PG—13级(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R级(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和NC—17级(成人影片),电影分级制度并不能说是100%的精确和有效,但是它至少能够提供一个参考标准,使得青少年尽可能的远离暴力影片。

(二)大众传媒本身要加强自己的伦理规约

创建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除了国家加强媒介内容审查,同时也需要大众传媒自身要增强媒介伦理规约和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媒介内容的生产,应当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积极制作弘扬真善美的优秀影片,引导青少年积极社会化。同时,应当积极进行暴力美学的理论研究,为大众传媒在进行内容制作时提供理论依据。

(三)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心理教育

要解决影像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像,最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得青少年明白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明白影视制作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宁,张国良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5(3).

[2]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

猜你喜欢
媒介暴力青少年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反性别暴力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