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小燕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湖畔派的主要代表。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上摒弃了十八世纪诗歌风格上的因袭和滥调,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他尤其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质朴,对英国诗坛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享有“自然诗人”的美誉。其著名诗作有《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丁登寺杂咏》(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1798).《不朽颂》(Ode: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1807)、《孤独的收割女》(The Soflitary Reaper,1805)、组诗《露茜》(Lucy Poems,1799)、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1798—1839)等。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提出废止生僻古涩的诗歌用语,改用通俗生动的民间歌谣和口语语汇的主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中强调要“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情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他“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为题材”。这些在《露西组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他在“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中写道“the untrodden ways”、“mossy scone”等,这些都是“微贱的田园生活”。也正是这一切,深深打动了诗人,他用简朴而充满深情的笔触,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它们描绘出来,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
在《露西组诗》中,“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多年来一直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中国也已有诸多翻译学者对此诗作了精妙的翻译,在各大家译作中,吕志鲁教授的译本受到众多人士的推崇,笔者在此撷取吕志鲁教授的译本对之加以简略评析与鉴赏:
原文: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nd very few to love;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Half hidden fi'om the eye!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When Lucy ceases to be;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The difference to me!
吕志鲁译本: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圣洁的小溪在身边流淌;
没有谁把这少女赞颂,
少有人为她挂肚牵肠。
她是紫罗兰身影半露,
生苔的墓碑将她遮挡;
美丽如一颗孤星,
在夜空里闪闪发亮。
没有谁了解她曾活在世上,
少有人知道她何时夭亡;
躺在墓中的露西啊,
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
这首诗是现代诗坛公认的杰作,韵律优美,文字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本诗写于1799年,抒发了诗人对一位幽居少女的深切怀念之情。她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美丽孤弱却幼年早逝,给诗人带来了绵绵的怀念。诗以朴素的语言平平写来,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浓的情意,真切感人。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下诗中的Lucy究竟是何许人也,因为如若缺乏对Lucy身份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对此诗的阅读与欣赏。关于Lucy的身份问题,批评家们做了各种推测,却终无定论。传统观点认为,Lucy即其妹妹多萝西。柯勒律治就认为Lucy是多萝西,他于1799年4月6日写道:“几个月以前,华兹华斯转给我一首最崇高神圣的挽诗。有没有真实性我不敢说。很可能在某个更忧郁的时刻,他幻想到妹妹会死的情景。”当然,这纯属柯勒律治的猜测,多萝西并非年纪轻轻时逝去。还有人推断认为Lucy是安耐特·瓦隆—华兹华斯的女儿卡罗琳的母亲(诗人并未与之成婚)。亨利·托马斯在其《著名诗人传》中说到:“对他(指诗人)来说,安耐特已不复存在了。她不再唤醒他的私情,不再具有个人的魅力,不再留下辛酸的记忆;她‘融进了随着地球的运动,与山峦、岩石和树木一起出现的天地万物。”显而易见,他认为Lucy就是安耐特。也有人认为诗人幼时的伙伴也是后来的合法妻子玛丽·哈琴森是组诗中Lucy的生活原型。我们知道,生活中许多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常常会在作家的头脑中留有相应的表象;随着作家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原有的表象也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并以一种稳定的形状储存在作家记忆中。因此,笔者认为,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即他自己真实的爱恋和失去此爱的悲痛的经历是组诗的基础。Lucy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她实为一个理想的人物,是一个由多萝西、安耐特及哈琴森等生活原型合成的想象的理想美的典型。
至于Lucy到底是什么,又或代表了什么,正如其出场:“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half hidden from the eye!”可谓半隐半现,扑簌迷离。Lucy隐居的地方是“Beside the springs”。Springs(泉水)在西方文化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意向。《圣经·创世纪》第十九节中写道:“约瑟是泉边多结果的枝子”。这里的“泉”经常被阐释为基督或者是上帝的福音。与“泉”相关的地方也同样出现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如泉水仙子和其他仙女共同守护着大自然。诗人让Lucy隐居在泉边,自然彰显了Lucy的神性。笔者认为,这也就是为何吕志鲁将此诗第二句中的“the springs of Dove”译为“圣洁的小溪”,而比很多译本的“鸽子溪”(飞白等)或“鸽子泉”(吴伟仁等)更为贴切的原因。诗人在此实际上是想借“the springs of Dove”彰显Lucy的圣洁,而非简单直白地表明其居住地。若直接按字面意思译为“鸽子泉”或“鸽子溪”,其包涵的意蕴明显要比译为“圣洁的小溪”少。
诗人以苔鲜石旁的紫罗兰和夜空的孤星作比,使Lucy的形象立刻鲜明起来,暗示出她那含蓄不露而又不同凡俗的美丽以及她那孤独和不幸的命运。纯朴的描绘中,蕴藏着深沉的感情。在华兹华斯的眼里,Lucy是身影半露的幽然自放的紫罗兰,同时“美丽如一颗孤星,在夜空里闪闪发亮。”在《圣经》
中,星星为东方的三位智者指引方向,智者可以找到耶稣。所以笔者认为诗中这样的描述就赋予了Lucy神性,从而显得Lucy的圣洁。诗歌中的Lucy就如闪闪发亮的星星,独自闪耀在夜空也会给人指引迷津。“Lucy”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名字Lucia和Lucio,有“光明”之意。在拉丁神话里,有位名叫Lucine的罗马女神负责在孩子出生时给予第一道光芒,所以“Lucy”又含有“启蒙”,“照亮”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Lucy可能只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文学人物,并非现实中人。
从韵律上看,此诗采用英诗中古已有之的谣曲格律(四音步抑扬格与三音步抑扬格相间押交韵),这些语言形式的特点也与诗中乡村少女Lucy的形象贴合得当,和谐统一。很多古时传下的著名谣曲(如《派屈克·司本斯爵士》)以及一些名家的作品(如罗伯特-彭斯的《啊,我情人像红红的玫瑰》)都以此格律写成。华兹华斯正是大量运用了这种诗体,使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诗歌中脱颖而出,并同英国诗坛上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双韵体划清了界线。从上面的原作看,诗行排列似乎参差不齐,但事实上格律相当严整:单行都为四音步,每个音步多由前轻后重两个音节构成;双行都为三音步,每个音步同样由前轻后重两个音节构成;除开第二节中第二行和第四行不押韵外,每个诗节中,第一与第三行押韵,第二与第四行另押一韵。应该说,吕的译文在韵律方面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做得较为令人称道,因其译文中基本上保留了与原作相似的韵律格式,原作是abab,abcb。abab型的押韵方式,而吕译本的韵律格式为aaba,abcb,aaba型。虽然并未做到与原作的韵律格式保持一致,完全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地结合,但也同样能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歌的韵味。
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此诗似无技巧,实则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即可看出此诗处处暗含对比,例如:第一小节是总叙,一方面是美丽的少女,另一方面是她所生的环境:“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是对比;第二小节则通过连用两个比喻来进行对比:一是将Lucy喻为美丽的紫罗兰,可她却被长满苔藓的石头遮挡,不为人见(此节中吕将“stone”译为“墓碑”,笔者认为有欠妥当,因为诗中未曾暗示此处的“stone”即为“墓碑”,此处应该是译者个人的臆测);二是将Lucy喻为闪闪发亮的星星,但她却是一颗“孤星”,无人相伴,孑然闪耀在夜空;第三小节则是生与死的对比,生时“没有谁了解她曾活在世上”,死时也“少有人知道她何时夭亡”,这说明Lucy的命运是何其惨淡。
假如我们以诗人之心去体会这首诗,并且假设确实存在这样一位少女,不难想象诗人当年见到这么一位美丽可爱却又孤弱无助的少女处于那样的环境而最终离开人世,该是多么惋惜和痛心!所以,自然而然我们也就能体会诗歌最后一句所承载的浓郁、沉重的情感。尤其“oh”一词,虽然看似简单,它却将诗人悲哀感伤的情愫表现得一览无余并且极其自然,胜过千万华丽词藻。此处也正印证了诗人崇尚自然,反对矫饰的主张。再说到译文,在仔细品读译文“躺在墓中的露西啊,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之后,笔者认为,此处译者在最后一句的翻译处理上并未充分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深沉情感,欠缺一定韵味。最后一句本应具有动人心弦之力,表达诗人悲痛欲绝的心情,并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悲剧性的反论:像露西这样一位纯洁的自然精神的体现者也会年纪轻轻就逝去。但是吕志鲁仅仅将末句简单译为:“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传达的感情不够浓郁。
从总体上来看,吕教授的译文在内容的把握方面及韵律节奏方面可以说很成功,在充分表达原诗歌的意境和意思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韵律的翻译;另外,该译文中并未出现生僻的词汇或典雅的词句,读之顺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几乎感受不到这是译文,很好地贴合了华兹华斯诗歌文字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特点。但是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如将“stone”直接译为“墓碑”,末句的译文传达的感情不如原诗深沉等,吕教授在这些方面把握得还有欠妥当。不过,从总体上讲,吕的译文还是较为成功的。
华兹华斯不愧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其诗歌虽历经数百年却仍脍炙人口,广为学者所推崇。他的诗歌在题材上多选择田园生话,在语言上主张使用生动、质朴、清新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华兹华斯正是坚持了自己的这一主张,创作出象“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这样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读来简洁朴实、感人肺腑,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愧为英国抒情诗的珍品。
参考文献:
[1]许书利纯朴中寓奇美平淡中见深情——读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2]杨树林露茜是谁[J].科技信息,2006.
[3]资云南.讴歌自然的诗人——浅谈华兹华斯其人其诗[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