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菁
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对质疑各有自己的见解,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却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学生应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立说。纵观整部科学史,其实质就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就是通过质疑不断前进的历史。从这一点上说,质疑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在的中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依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或书本上的现成知识,鲜有人提出自己的疑义,这与学校教育中教师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家长只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质疑能力,以及学生自身兴趣、知识局限等诸多方面因素有关。不可忽视的是,质疑能力还与学生的思维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学会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既能按定势、惯性思考,也能变向、换位思考。使学生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以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有针对、有侧重对学生开展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性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造性思维就会应运而生。创造性思维包括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多角度思维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一个自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问题,提倡一问多解,寻求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范文,鼓励学生进行摹写、改写、续写,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极为活跃,能够自己思考分析、动口表述,在讨论、争辩中,清晰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养成创造性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例如,对传统评价中的人物的反思。对《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评价,就可以从“庄公非鄙”这个角度进行重新思考。庄公听取了一介布衣曹刿的政治、军事建议,岂非“大度”?在战场上将指挥大权交给曹刿,岂非“明智”?再如,对艺术手法的反思。在《智取生辰纲》中安排一首民谣,有学生就提出“这种安排不妥”的看法,因为寓意明显,难道不怕精明的杨志看出破绽?……所有这些,不都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绽放出的花朵么?
三、发散性思维。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蕴藏着无数的“为什么”,如果能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书本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他们不只想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及同类作家的作品;做完了一道题,他们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产生“想法”的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精神。
最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启发;学校和班集体有民主和创造气氛,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独立性和首创性的环境。如果我们教师每一节课都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不同或独创见解的民主环境,不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我们培养的不再会是一个个“应试教育”下的“标准件”,而是充满鲜活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