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健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省份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一直是江苏人的期盼和追求。早在1993年12月,江苏省教委就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目标。1999年,省政府下发了《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纲要》。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向全省发出了总动员。这一战略部署既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事业的现有基础,又充分体现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根据《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关于“苏南整体推进,苏北先行试点”的精神,苏南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创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经验。苏中苏北的一些市县从2005年开始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和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合格乡镇。如盐城市至2007年底已创建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合格乡镇”99个,占乡镇总数的69.7%;南通全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达114个,占乡镇总数的93.44%。乡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为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07年我们对苏南3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有力地促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但是,我们也毖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还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据我厅组织的专题调研,当前苏北苏中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幼儿教育部分指标达成度较低,特别是省优质园所占比例偏低。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规定幼儿园均建成省标准幼儿园,其中60%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由于受改制的影响。苏北很多公办幼儿园改制为民办后,大多数幼儿园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难以保证。县(市、区)、乡镇政府基本不再举办担当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使大量幼儿园低水平运作,达不到省优质园的标准。二是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难度较大,优质资源创建和共享的任务较重。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要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达省优标准。由于城乡建设规划中涉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建设的规划存在不配套和滞后的问题,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起步较晚,又逢高中生源高峰,调整难度加大。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缺乏统筹整合,有的学校规模太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省里积极实施“六有”、“四配套”、“校校通”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苏北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这些工程只是较好地解决了苏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合格”问题,离“现代化”尚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苏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配置只是达到了省颁“三类”标准,要达到“二类”标准,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四是教师学历达标率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要求中小学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并达到相应学历,目前苏北苏中绝大部分县(市、区)均未达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求达50%以上,但许多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尚达不到40%。同时,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五是教育现代化创建经费缺口很大。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过去较长时间严重不足,苏北苏中大部分县(市、区)都没能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甚至生均公用经费都没有达到省定标准。而教育部门在资金筹措、社会资源统筹、任务分解、部门协调等关键问题上缺乏有效的统筹能力和调控手段。
教育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教育的率先基本现代化来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实现江苏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追求,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根据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必须分期分批推进县城教育现代化。一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县(市、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教育的发展,使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各类教育的全面发展、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坚持分类推进原则。鉴于全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一实际。要坚持共同发展、局部先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鼓励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率先推进,引导其他县(市、区)分指标、分时段、分步骤创建。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建设,既注重主要目标的实现,又强调综合实力的培育,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普及与提高、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等重大关系,为江苏教育在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创建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各市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在全省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性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序时目标与进度要求。对苏北、苏中地区,应规划在先、评估在后,先行试点、以评促建、重在创建。推进苏中、苏北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宜与各地区基本达小康的进程保持相对一致,适度超前,分步推进。目前,江苏省教育厅正在研究制订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方案,对部分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可采取宜快则快、整体推进的策略,树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分区域、分步骤、分指标的创建规划。但总的原则是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确保全省在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必须由政府总牵头、负总责。为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尽早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与保障机制。教育部门要主动提请政府加大协调力度,统筹有效资源。加快推进步伐。要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在努力实现教育经费“三增长”的基础上。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注重内涵建设,着力引导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为抓手,着眼于县(市、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县(市、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县(市、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达到以评估促建设、以评估促管理、以评估促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