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 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进步,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人们日渐习惯并信赖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多媒体教学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它对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立体化,帮助学生引思解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新的路径。下面笔者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动画等手段融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教学活动过程更生动、更活泼,从而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妙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无意”中唤醒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执教“认识时、分”这一课时。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将钟面与飞行棋糅合起来,设计出一种“特殊的飞行棋”。在课的一开始,老师问学生玩过飞行棋吗?学生们不以为然地回答:玩过。老师接着说:今天我给大家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飞行棋”,与你们过去玩的飞行棋可不一样哦,想玩吗?学生们的欲望很快被调动起来。接着老师将多媒体课件——“特殊飞行棋”展示在投影屏幕上:棋盘外形为圆形,可在屏幕上玩(如同撒骰子),棋子如果走得不正确,棋子还回到原位。多媒体课件还通过文字和话外音描述了游戏规则。老师将全班男女同学分成两大组开展游戏活动,_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按骰子上的点数走棋,让学生认识大格和小格,弄清棋盘上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棋盘上共有多少个小格。游戏活动结束后。学生知道了这“特殊飞行棋”上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棋盘上共有60个小格。老师接着又问同学们:如果老师在这“特殊飞行棋”的中心添上一根长长的针和一根短短的针,并且在每一个大格上添上1-12的数,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啦?这时,老师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特殊飞行棋”就演变成钟面图,通过游戏激趣引出课题——认识时分。整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浓厚,很快地掌握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1时等于60分等知识。
发挥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多媒体技术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激活教与学的思维
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更加强有力的认识手段。这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巧用多媒体既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又能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执教“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曹冲称象”这一历史故事,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知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替换”的思想,引出课题,引入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曹操接着又来考他的儿子,请曹冲帮他解决这样一个困难。即:将军获胜喝美酒,“把720毫升的酒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随即感到不好解题,只有根据问题来补充条件后,才能解题。学生补充出:(1)倍数关系: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或大杯是小杯的3倍;(2)差数关系: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毫升或每个小杯比大杯少装()毫升。接着,老师根据倍数关系补充的条件,让学生讨论,如何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替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的含义,即1个大杯可以替换成3个小杯,也可以把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的容量。教师同时提醒学生,替换必须是等量替换,让学生体验到“替换”的策略很重要。老师接着让学生根据差数关系补充的“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60毫升”这一条件,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道题,如果用教具演示“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60毫升”,并且演示替换的全过程,教师是比较难以进行的,而巧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的“倒酒”、“替换”等动态过程,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替换后原来的总量发生了变化,要使用“替换”的策略。就必须在原来的总量上进行增加或减少,才能符合“替换”必须遵循的等量原则。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本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是唯一手段。当前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理念就先进了,于是出现了为用课件而用课件,造成了教学上运用多媒体过多、过滥的现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能促进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片面地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不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使用,就会偏离教学目标,得不偿失。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要慎用多媒体。
一要淡化“教学表演”的功能。教师若不从教学内容、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考虑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把它当成师生表演的一个场景、一种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敏捷性等品质。不少教师用课件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和感悟,学生得不到亲历亲为的探究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心情。如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法时,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索出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有些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为了使用“好”多媒体课件,不经学生思考便展示出所有的计算方法。这种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这样使用多媒体课件真的有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吗?由是观之。对于多媒体,该使用的时候要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多媒体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发生注意转向,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二要讲究适用性和有效性。多媒体技术使用不仅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性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直接支持。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从适用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研究多媒体使用在什么地方最为恰当,又要研究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多种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多媒体教学还应注意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一味地为降低学习的难度,降低教学的要求,而采取无思考价值的演示。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和探究水平,在课件制作上,设计出适用的流程,把探索思维的空间适度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自我感悟。另外,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适度的评价。可以说,适度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展现教学手段的独特魅力,真正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要根据校情、师情、学情,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要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甚至无效性。更要防止多媒体替代黑板的使用价值,替代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需的操作活动。因为,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一般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不可能取代学生的自我体验、生生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沟通和交往,所以,多媒体的使用要根据校情、师情、学情。慎用和科学地用,只有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