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银行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9-02-19 03:12刘熙睿
银行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金融信息注册商标被告

刘熙睿

随着银行产品、服务的发展与创新,知识产权纠纷将日益增多。银行自有知识产权被侵害与侵害他人知识产权问题是两大基本的知识产权纠纷形式。近年来,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银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银行也关注可能存在的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纠纷。本文以银行胜诉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评析为基础,提示银行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的注意事宜。

案例介绍

被告某银行于2004年底至2005年初,向其客户推出了一项以“及时语”为名称的服务项目,具体内容为通过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无线通信运营商付费,以手机短信通知的形式向在被告某银行开设东方卡等账户的客户提供账户内的资金变动等信息。被告某银行还曾通过报纸及在其所属营业场所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向公众宣传其“及时语”服务项目。

原告A公司称经合法程序,于2002年1月8日自案外人B公司受让了该公司于1997年9月21日依法注册的“及时语”服务商标,该注册商标核定的服务项目为第38类的电信信息,有效期至2007年9月20日。所谓电信信息应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象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来提供信息。因此,电信信息服务并非仅指有关电信内容的信息服务,还包括电信信息服务的方式。被告某银行自2005年以来,通过媒体及网络宣传开展的一项以“及时语”为名称的服务,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其就“及时语”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阻碍其将“及时语”注册商标作为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的通信增值服务品牌向金融行业推销,使其受到重大经济损失。为此,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并消除影响;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00万元;被告支付原告支出的公证费1800元;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告为了证明其遭受的经济损失,提供了其于2005年6月26日与关联公司C公司签订的《“及时语”注册商标许可使用及相关技术销售协议书》及该公司于2005年8月30日的《解除协议通知书》,用以证明其因被告的涉案行为受到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其他经济损失300万元。上述《“及时语”注册商标许可使用及相关技术销售协议书》主要约定原告以500元的对价,许可C公司在约一年半的期限内使用“及时语”注册商标,向金融、保险、医疗等行业推出“及时语”服务及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上述《解除协议通知书》主要内容为C公司以被告已在金融业开展“及时语”服务为由,要求解除前述该公司与原告签订的协议书。

被告某银行辩称: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为限。原告的“及时语”商标核定的服务项目为第38类的电信信息,而被告开展的“及时语”服务是主要通过手机短信通知的形式向自身客户提供其账户内资金变动等内容的金融信息,属第36类上的金融信息服务项目,因此双方不属于相同服务。原告将其“及时语”注册商标使用在向其客户提供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和相关维护上,而被告仅是向自身客户单向告知其账户内的资金变动等金融信息,因此也不属于类似服务。原告与被告分属不同行业,各自的客户和服务对象也界限分明,不存在交叉问题,因此原告在电信信息上的“及时语”注册商标与被告的“及时语”金融信息服务不会导致相关公众的误认或混淆。同时,由于原告的“及时语”注册商标不是驰名商标,不能获得跨类保护。综上,被告没有侵犯原告的“及时语”注册商标专用权,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争议的焦点问题

本案是关于商标权侵权纠纷案,其核心是被告使用原告具有商标权的“及时语”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从我国商标法规定来看,要判断是否构成商标侵权,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以下情形:即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综观本案有关事实材料,案件的争议焦点有以下几方面:

原告“及时语”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所指向的服务范围问题。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为限。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商标主管机构核定使用的电信信息服务的具体含义问题。依据国家商标局制定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不同服务类别中均单独列明了与该类服务有关的信息服务项目,如:第36类上的金融信息,第37类上的建筑信息、维修信息,第38类上的电信信息、电讯信息等。可见,《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是将各类信息服务按其信息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分别归属于不同服务类别项下。据此,电信信息服务系指提供与电信有关内容信息的服务,应以此确定原告“及时语”注册商标的服务保护类别。

“及时语”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电信信息服务与被告银行提供短信通知服务是否相同或类似。从前述《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分类来看,原告“及时语”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电信信息服务属于第38类服务项下,而被告通过“及时语”手机短信通知服务向其客户提供的账户内资金变动信息属于金融信息,应归属第36类服务项下,故二者不属于相同服务。因此,两者涉及的信息服务不属于同类或相似的信息服务。

是否存在公众对两种服务产生误认、混淆的问题。从原告和被告的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原告和被告的客户在服务需求方面有着重大而显然的区别,因此两种服务信息不存在易使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存在特定联系的情形。

受案法院正是基于上述三点的分析,最终应当认定被告提供及宣传其“及时语”手机短信通知服务的涉案行为没有侵犯原告就涉案“及时语”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的侵害,原告所提诉讼请求,未得到法院的支持。

对银行的几点启示

从本案审理和裁判来看,银行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既要关注自己产品或服务是否涉及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也要关注是否存在他人侵害自身知识产权的问题。为此,银行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构建产品研发和创新环节中的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尤其是涉及新产品新服务的名称表示设计时,应该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的审查,以确认所使用的名称、标识以及相关文件不存在侵害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或者其他已经获得的专有权情形。对于在其他行业已经广为使用的注册标识或名称,应该慎重使用,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没有特殊联系而搬用,应该认真审核有关标识或名称所涉及的服务是否有相同或类似属性,是否存在使公众混淆的问题。知识产权的审查机制应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专业代理机构的专长,可在新服务涉及的新名称或标识审定过程中咨询这些专业机构,以确保不存在侵权隐患。

要关注自身知识产权是否存在被侵害的问题。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及时获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并注意跟踪取得专属保护的权利是否存在被他人侵害的问题,对于潜在的或者已经发生的他人侵权行为应采取相应对策。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中,银行应有国际化的知识产权理念和视野,防止国际性的侵权和被侵权问题。鉴于此,银行内部建立日常的牵头协调保护知识产权的部门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确保保护行动的日常化和规范化。以及有效保护已经注册的知识产权的机制,尤其是对于自身。

要及时促成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法律的强制保护。无论是银行服务或产品的名称还是标识,抑或方法,应该根据有关法规的要求及时申请注册以获得法律强制性保护。及时申请注册获得法律保护,不仅具有防止他人恶意先申请的侵权,而且有助于通过申请来检验所使用的名称、标识或方法是否存在侵权问题。这里的申请保护还应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以确保有关权利得到切实的全球性保护,这对于日益国际化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尤为必要。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法律事务部)

猜你喜欢
金融信息注册商标被告
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消费者金融信息
民行交错视野下的注册商标权利冲突
光明警方查获制造假冒名牌首饰窝点
今日“开庭”
有关未注册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研究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论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分期还款约定落空 债权人主张全数还款未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