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三个挑战

2009-02-19 03:12王兆星
银行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金融

王兆星

最近一个时期,全世界目光开始转向中国,希望中国能够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来帮助抑制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并提供救助机制,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金融在国民经济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增长”这一经济目标的实现也需要金融提供大力支持。因此在国务院提出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之后,相继又出台了关于金融业支持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九条措施。我认为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处在经济运行的冬天,但同时我们也处在加速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春天。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应该抓住这样一个调整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机遇。在这里我想就中国金融业如何在应对危机同时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在当前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当中,既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中国银行业在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银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也是今天在以美国为发端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仍然能保持稳健发展状态的原因之一。但也要看到,中国银行业目前仍处在改革的进程当中,中国银行业在体制、机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加以完善,当前中国的银行业又面临这样一个国际金融危机事态严峻的特殊时期,国际和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给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处理好当前既要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关系的问题。我认为这两者既不是绝对的统一,也不能绝对的对立。有些人会担心,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在新一轮投资扩张过后,会不会形成新的银行风险?会不会造成新一轮不良贷款的扩大?会不会破坏之前银行业改革的成果?如果是这样,银行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就是对立的,银行要支持经济增长就有可能会以放弃风险控制、风险防范甚至不良贷款的增加为代价。但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看,银行业只有保经济、救企业,才能保发展、救自己,没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银行的运行安全。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出了问题,经济增长严重下滑,企业大面积倒闭,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如何既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继续保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的稳步下降,保持银行运行的安全稳健,同时又能够有力地支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企业渡过当前难关,这是摆在我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银行监管部门以及企业和银行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要解决这一课题,我认为至少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共同努力。

首先从宏观层面,银行的信贷投放必须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求相一致。银行的信贷投放必须以支持国家产业优化调整政策、支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前提,真正做到对不同产业有保有压、扶优限劣。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必须进行严格的信贷投放控制,并对既有的信贷资产进行有力的调整。而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优化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业企业,银行就应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银行体系的安全运行。

其次从中观层面,必须保证银行所支持的产业和企业的产品是有市场的,不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对于那些自主创新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银行应予以有力的支持。所以中观层面商业银行要关注产品的市场潜力、竞争力,要关注产品的自主创新和附加值的创造。

最后从微观层面,银行要关注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只有那些管理良好、财务健全、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有发展前途,才能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一个企业是否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是否讲诚信,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银行作出判断的内容。所以在微观层面,要求银行对企业要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只有真正了解客户,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这也就要求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加强对企业的了解,要做好企业的参谋、要帮助企业诊断问题,帮助企业做好发展规划,也包括帮助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只有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把握客户,才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支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的情况下做到与企业共度难关。

因此,面对以上第一个挑战,我们银行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支持经济健康发展、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在这个基础上,要把防范控制风险和支持企业、支持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这也是对我们银行家管理水平、管理艺术是一个最好的检验。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加强金融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矛盾。西方国家在1929年大危机后,走过了一个加强金融监管、放松金融监管,今天又回到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循环。1929年大危机之后,西方大多数国家吸取了危机的教训,实施了金融改革和分业经营,大大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而这种监管模式的代价就是大大降低了金融活力,抑制了金融创新,也降低了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竞争力。所以从70年代开始又掀起一轮叫做放松管制、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潮流。而总结这次次贷危机所引发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监管的缺失,和相对于金融创新的速度金融监管的滞后性。因此当前又有人开始呼吁,要加强对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全面监管,并加强监管的强度、监管的范围和完善监管职能。许多国家也因此正在酝酿如何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特别是对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监管。我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创新过度、虚拟经济发展过度的情况下监管滞后与监管缺失,确实是引发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目前还不能完全得出结论说这次危机就是由金融创新以及监管的缺失所导致的,我认为这样的结论是过于片面和简单的。上述问题只是引发这次危机的原因之一,另外我认为要真正实现监管和金融创新的统一,有几个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

一是对金融创新进行科学的分类。我们不能笼统说就是金融创新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只是说某些金融创新的过速和过度,再加上监管的缺失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或者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对金融创新进行科学的分类,辨别哪些金融创新是低风险的,哪些是高风险的,哪些金融创新是为了规避风险,哪些是属于金融服务的创新,哪些是属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只有我们在对金融创新进行科学分类,对其风险进行科学识别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适时适度的科学监管。对那些能够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效率、活跃金融市场,更好地规避和管理风险,更好地进行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创新,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还应该继续加以支持。

二是金融创新的水平、速度和复杂程度一定要和金融市场成熟程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而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一些基础建设是否健全,包括清算系统、法律系统、信用评级系统、风险的识别和定价系统,也包括市场参与主体自我约束的能力以及市场的透明度等等。这些基础建设决定了金融市场成熟程度,而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应该跟金融市场基础建设的步伐相适应。

三是金融创新必须要和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者、销售者的自我风险识别、风险判断、风险衡量、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是简单的把风险转移给投资者、转移给社会,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金融衍生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产品链条过于漫长,使得风险传递的各个环节严重脱离,也使得风险承受主体和利益的承受主体严重脱离,导致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对称。

四是金融创新的深度、广度、复杂度也要和监管的能力相适应。如果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体制、效率不相适应,与监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判断能力不相适应,这个时候面对金融创新,监管者只有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放弃其监管责任,以自由放任的态度对待金融创新;再一种就是全面管制,禁止金融创新,这两种态度都反映出监管人员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缺乏认知和判断力。因此金融创新的深度、广度、复杂程度必须和监管能力相适应。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要和我们的国情相适应,金融创新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为底线,对待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既不能缺失,也不能过度。金融创新的过度将导致风险的扩张过度,监管的过度也必然会抑制金融业的发展、抑制金融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问题,这对监管者也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监管者必须要尽快提升对风险的判断和识别能力,以此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支持金融创新。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同样认为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能完全统一。首先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银行业今天的进步、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要归功于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通过开放我国银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引进了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也引进了新的金融产品,同时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方式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完善和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未来中国银行业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履行我们加入世贸的承诺,要通过开放进一步促进和提高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当然,金融开放不意味着一定会威胁金融安全,金融开放也并不能绝对保证金融安全,金融开放对金融安全是威胁还是促进,如何使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实现很好的统一,有几个原则需要把握:

首先我们的开放必须要适时、适度,要和我们的改革进程、改革要求相适应,要为我们的改革发展服务,而超越我国改革进程和发展阶段的开放,就会威胁到金融安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国家在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还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对金融业过度开放。

其次金融开放必须要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就是说开放必须要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提升我国银行自身竞争力服务。脱离这样一个原则,背离促进银行业发展这样一个目的,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但会失去开放的意义,还会威胁到金融安全。

最后金融开放必须要守住底线。金融开放要以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为底线,要以保证无论在资本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对中国银行业拥有控制力为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守住金融运行安全的底线。

所以,在金融开放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这次发生的金融危机而停止对外开放,而是要按照中央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并且使我们的改革开放能够适时、适度、有序,以“我”为主守住安全底线。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扩大开放,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才能保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我国金融业始终能够安全运行。

最后,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需要对市场和政府在经济运行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进行反思。金融危机并不是对市场全面的否定,也不是对政府取代市场这种方式的认可。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本身有不完善之处,市场失灵客观存在,对此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及时加以补充,这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取代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只有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机配合,这样才能实现经济良好运行、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银行业监管金融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监管交通
给银行业打气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