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术跟传统武术的分道扬镳

2009-02-18 09:11阮纪正
武当 200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产业化

阮纪正

从互联网上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检索到几百万到上千万条跟武术相关的信息,这表明“中华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繁荣和庞杂。然而在官方主导的“现代武术”推进中,又老是引不起人们真正的兴趣,这强烈的反差应该说是能反映问题的。笔者以为,跟“传统武术”不同性质和领域的“现代武术”,并非没有其客观的存在理由,它也完全是为满足“一定社会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没有社会需要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出现)。例如这里所谓“计划经济”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经济”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就是分别是对官员和老板来说的。然而这与处于社会边缘的大多数武林人士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其结果也跟传统武术自身的技术本性并不那么相符。“计划经济”要求人们统筹兼顾的“服从命令听指挥”,这就跟喜欢“独往独来”的武林性格明显相悖。而“市场经济”只讲利润冲动和“等价交换”,也跟武林提倡“施恩不图报”的“义薄云天”相去甚远。传统“武德”遗世独立、反抗压迫的社会属性,在骨子里不但反统一指挥的“计划经济”,而且也更加反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由此无法为时下的社会潮流提供道德支持。传统武术本来是操作者“自家受用”的“为己之学”,而不并是广泛地“用来交换”的什么商品,而且更不一定都要“货与帝王家”。武术确实也可以用来交往和谋生,无论在“权力社会”还是“市场社会”中都可以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然而却很难完全变做依附权力的表演技艺或去作斤斤计较的市场交换。在这里,如果硬把本性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并使其相互替代,那显然是无法厘清问题的。

笔者这里强调,民国以来近一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传统武术竞技化和观赏化的演化道路备受批判,已经很难再走下去了。竞技和观赏都必须压抑自我而仰仗他人,由此违反武术本身那个人自我调控、自我整合、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自家受用”性质,无论在“举国体制”下作为政治工具,还是在“市场经济”下作为金钱工具,必须依赖外物并取悦于人,其实质均为工具。原先人身依附、等级特权约束下的封建社会中,传统武术曾经隐身于草莽江湖或山林田野,由此有着自己不同于主流的私人空间,那在当代“人的解放”大潮流中,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武术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一点私人空间呢?

俗谓“蛇有蛇路、蚁有蚁路”,不同操作主体的运行和发展方式不可能都是一样的。现代武术或曰竞技武术,其技术标准倾向于规范统一,并且可以跟培训、咨询、娱乐、休闲、博彩、影视、旅游、器械、服装等行业和俱乐部等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而进行产业化经营,这已经是无须规划也无法规划(“企业无上级”,市场中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是否经营武术难以由国家去统一规定)的客观事实。但传统武术或日民间武术其技术和风格却五花八门,实在难以规范,而且其无论全民健身、防身护体、应急反应、个人兴趣、文化传承、特需技术、劳动保护、交往手段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功能,又都越出市场边界而难以进行产业化经营;再加上作为国家职能管理机构的“有关部门”,恐怕也不应该取代企业进入市场,并对武术进行什么产业化经营。

笔者以为,“产业化”只是一定历史时期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但并不是事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更不是行政管理的主要战略。即使就企业而言,它也满足不了当代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需要,由此无法全面推开。至于一些“武术产业化”的操作主体要求政府立项支持,也表明了这些主体的不成熟和依附权贵,表明其宣称的“特色市场经济”并不是真正“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就结果的方面看,时下“武术产业化”的发展确实可以为某些投资者带来不少利润,然而这些商业利润却不等于什么武术事业经费,一般的商业利益也并不是什么“社会公共利益”。它对大多数社会人士更未必真能带来幸福(例如我们的房改、教改、医改,都实行了积极的产业化政策,结果在迅速制造了一些千万富翁的同时,却是把大多数人的口袋掏空、把二老逼疯,让人提前送终)。尽管目前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主流的经济形态(所谓“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确是别无选择的。但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其中作为动力机制那“资本性质”的贪得无厌,不但冲破了整个人类的道德底线,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最终更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至于那些商业包装和炒作制造出来的各种“大师现象”,尽管可以迅速“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而受到这部分人的大欢迎,并且还可以为国家统计增加GDP和表现官员“政绩”;但其对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恐怕就不见得都是那么正面。人的身体素质、功力修为、眼界胆识等等,都是无法通过商业炒作和市场交换的“标准化、大批量、产业化”方式获得。在一个“拳贩遍闹市、武棍普天下”的跟风从众“产业化”环境中,到底要到哪里去才能寻找到独立特行和自我实现的传统武术生存空间呢?时下雨后春笋般的武馆、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术产业化”的产物,但它那鱼龙混杂、粗制滥造(据说也有好的和比较好的)对传统武术到底是促进还是破坏,那恐怕就需要讨论了。

应该明白,作为一种“借以人道”的个人修为、个人技艺和个人受用,传统武术必须超越当下功利,讲究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和因人制宜,由此充分发挥自己的应对个性和技巧,因而既无法按照“工业化标准”去大批量生产,也无法根据一个“社会平均值”去等价交换。对于操作者来说,他为武术所花费的劳动是无法“社会平均化”的。而就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个性需求的多样化和现代生产力的巨大演进,也使得个性化的服务有可能取代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传统武术(民间武术)跟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尽管形似,但却具有两种并不相同的性质,由此它们之间也就并不存在什么“普及与提高”关系(普及与提高是就同一个方向来说的);如果一定要用竞技运动去指导武术技击,这很可能变成严复先生当年所说的“牛体马用”。政治炫耀、商业利润、大赛金牌、推销自我、取悦观众、依赖市场等外在于传统武术技术之目的和手段,不但解构了传统武术环境应对的原有本性,而且还妨碍了它那“天人合一”的价值诉求。尽管金牌运动员的体质、体能(特别是其爆发力、弹跳力、时间感、距离感、柔韧性、灵敏度等等)都远优于普通人,但由于情境的不同,其肢体冲突的应对能力却未必都强于普通人(所以也就不时传出有所谓“武术冠军居然被小流氓强奸”一类的花边新闻);而一般的武术爱好者乃至痴迷者提高的目标,也不是要成为什么可以拿金牌的专业运动员。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

改善自身应对能力,跟提升竞技运动水平虽然也有不少要素相关,但基本目标其实却并不重合(追求极限的竞技运动水平往往是会伤身短命的);由此不少武术爱好者们宁愿花极高的代价到处寻师访友或者偷师学艺,也不愿意以较低的付出接受官方或半官方那“产业化”的统一专业训练。

就现实发展状况来说,传统武术的路子主要有全民健身(关键在发动多样兴趣空间)、文化交流(关键在维持原有文化特色)以及特需的技击训练(关键在给予政策保护),然而由商业利润推动和按工业标准剪裁的大批量生产(即产业化)不但压缩人们兴趣空间,消解原有文化特色,扭曲人际交往意义,而且还淡化特需政策保护。即使是作为派生的现代竞技武术(关键在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也会因商业利润和工业标准而改变其比赛规则的技术性质和个性特征(诸如打假球、吹黑哨、兴奋剂、伪气功等等,就是其典型表现)。笔者愚钝,确实无法理解当代人们关于“武术产业化”的伟大构思。

这次竞技武术“奥运争光”计划的失利,尽管对各级武术专业队和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影响极大,意外的挫折使不少所谓的“武术专业人士”茫然不知所措,然而它对民间的传统武术影响其实却相当轻微,专业以外的普通群众仍然按照以追求健康的“全民健身”和以武术多样化为前提的“文化交流”路子,默默地推进传统武术,并不理会“社会精英”们到底怎样去说和做。中国武林群体自古也不是什么“职业运动员”,而且老百姓的生活又多是“日用不知”的;电视剧《西游记》开头有歌云;“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这就是俗语所云“步子不大日日走”;只要不是“方向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主意多”的南辕北辙,“西天灵山”总是有一天会抵达的。虽然传统武术“横向发展”使其“纵向水平”有所下降,时下绝大多数的“武术人口”确实并没有什么技击意识和技巧追求,然而竞技的金牌仍无法给传统的技击技术以实质上的指导和推进。事物运行总有其自身不依赖于长官意志的客观规律;只要超越外在竞技金牌和现实功利诱惑,返璞归真地回到自身应对环境的内在体验,那自我本体感觉和对外应对能力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和提高。

余论

有朋友觉得,笔者前文关于武术“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讨论和辨识,是“从概念出发”的纯“主观想像”,并且还把事物内部的一些构成因素“人为地绝对对立”起来;由此给人不是太通情达理的感觉——这实在是太古板了(执着“已经过时”的古老传统,缺乏当代“改革开放”的创新气概,是“原教旨的教条主义”)了。为什么一定要从过时的“死”概念出发呢?事物是变化的,是发展的,变化和发展又不是直线的。对于武术的各种现象,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说明,也需要理论指明其发展趋势,这是理论强于现象的表现,是理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到现代是一定要分化的,它事实上已经分化了,它分化成各种各样的派别,适应了当今社会多种人群的社会需要。其中有的保留且发展了传统武术优秀的东西,有的已经貌合神离,有的是完全变味,而且变了味的有更多的人欣赏它,有更大的市场效益,等等。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很多“不是”武术的东西,反而成为武术的代表,备受潮流推崇。

如果离开了武术本来到底“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这个原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传统都是在克服(而不是推进)自身异化倾向的过程中获得传承的,改革开放的本来含义只是完善自我而不是颠覆自身。由此本文的出发点也就只是以草根的眼光对传统武术作一个“同情性的了解”,而不是从执政的立场对传统武术搞“颠覆性的改造”。笔者觉得,就其对象把握而言,传统武术原有本性是一回事,这种本性后来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种种变异分叉;还有人们对武术的认知、把握和利用的侧面,又是另外的一回事。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武术相邻区域边界模糊、功能重叠、技术交叉、技能迁移,便可以抹杀所有差别,而把什么都混为一谈。

而就社会运行来说,目前情况并不是传统武术“强占茅坑不拉屎”,而是现代武术盗用传统武术的名义去排斥传统武术的基本生存空间。至于所谓“群众欢迎”,这恐怕也是需要具体分析的。不同的利益人群对武术需要的方面是很不一样的,由此他们所欢迎的着眼点并不相同。不同的利益集团总是把自己的态度和需要说成是最受“群众欢迎”。现代武术在技术走向上的竞技化和社会运行上的产业化固然可以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它确实也反映了当代西方国家“身体娱乐”行业发展的主流走向,但反映中国另一部分人需求的传统武术难道因而就必须放弃自己的生存空间了吗?不合潮流并不等于违反规律。

在武术反思过程中,人们还多有提及传统武术自身的局限和缺陷问题。发展中的事物总是不完善的,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问题在于能否扬长避短。笔者并不否认传统武术和相应的传统武术界保留有大量的技术弊端和“封建糟粕”,也不否认习武之人中混有不少豪门鹰犬、武林败类、江湖匪霸、地痞流氓。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就并不在于简单地根据“国际竞技标准”和“奥林匹克精神”进行指责,或者干脆“转型换轨”把传统武术变成西方式规范竞技;而是在于认真清理这些东西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原因,并且挖掘抢救传统武术中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传统武术和武术界进行科学和民主的改革(引进科学训练方式和破除封建宗法传统,而不像后来那样把武术完全手段化为资本赚钱工具),尽管方法上过于简单和粗暴,误伤不少敢说话的好人和陷入体操化的技术误区,但其着眼于武术本身发展(并不是后来那样把它“手段化”为一种赚钱的工具)的社会方向却仍然是应该肯定的。我们确实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科学的身体训练方法学说和人体活动机制理论,武术群体也应该摆脱传统宗法关系的束缚;但这一切并不能够成为人们混淆不同社会文化类型和属性的充分理由。应该明白,借鉴、吸纳并不等于取代、替换,如果离开自己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和固有体型体质,不顾长期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历史文化传统,不管国际格局地缘政治和世界市场产业链条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只懂得简单和刻板地套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在个别地方或许可以取得“突破性发展”,但在总体上恐怕无法逃出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命运。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我们不应在文化上夜郎自大,但也不能搞文化的自我歧视。发展的基础在于批判地继承,问题是这种批判不能过于简单和粗暴,不能“把孩子跟洗澡水一起泼掉”。传统武术的自我反思和现代转型,不能以西方竞技作为标准。简单比附奥林匹克竞技,离开传统武术本性盲目地“跟国际惯例接轨”,这可能导致这种武术的实质性消亡。

古训有云:“兵者凶器,备而不用”。在一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大环境下,正如放弃国家军事力量未必能够导致世界和平一样,放弃个人维权自保也未必就能“构建和谐社会”。前面已经说到,现代化进程中带来那身心失调的亚健康状态和贫富分化所产生的社会事件、人际冲突、恐怖活动、治安案件和交通肇事、安全事故等等,都无法用商业、军事或法律的方式获得完全解决;而中华传统武术技击背后的自我调整和环境应对、维权自保的生存策略和操作技巧,却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参照和启发;这就是传统武术客观上得以延续的存在理由。尽管没有领导支持、老板投资、大赛金牌、商业利润和媒体炒作,一大批爱好者们在艰难谋生之余仍然付出大量不求回报的精力,默默无闻地不断探索。他们不但自我反复实践、身体感悟、理论探究,而且还四处寻师访友、试手问劲、相互切磋、借鉴比较,有的还通过非官方渠道在海外民间社会得到相当的发展。任何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都是社会演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传统武术的操作形态和表现形式总是要发生变化的,人的纯粹肢体冲突更未必都那么绝对、普遍和永恒;除极个别意外的偶然肢体碰撞外,原生形态的技击技术绝对地要退出历史舞台(文明社会不是靠肢体冲突来推进的,笔者并不认同当代标榜“民主”的街头政治和街头斗殴,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所谓“颜色革命”);然而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对环境、主客互动却是绝对、普遍和永恒的,由此包含在传统武术背后那中国式的生命应对智慧,又确实可以在其派生形态(而不是异化形态)中薪尽火传,这就是即使“形没了、神还在”。

“只要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

(责任编辑柯超)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竞技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电竞种植记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E生命力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