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风
中华武术是中华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健身和技击,磨炼意志,提高人格修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
一般来说,武术因受中华传统儒道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华特有的尚武精神,或曰武术精神。习练传统武术,身具尚武精神,可以使习武者具有一身浩然正气,具有侠烈英风、清逸大勇之气质,自能心思沌净,坚忍不拔,无私无畏。
具有了中华武术的精神气质,就不用担心尚武会出事,制造出一批批莽夫。真正的武者,不屑于鸡虫之争,他用武术展现的是公义、公平、正义和大智大勇,而不是欺凌弱小,横行街市。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位文武兼修的武者,他身带佩剑,不是征服几个街头戏弄、侮辱他的痞棍,他挥剑所指,攻陷的是齐城七十二座,取下的是上将之首;津门张占魁,一个外地人,初涉天津,为寻求公平正义,却敢于单独对抗强势,几经生死,终使地方太平;一个谦逊厚道的人,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战场上,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这就是单刀李存义;一个貌似弱质书生的人,在东北却敢于在日寇坦克下救出小女孩,这就是南北大侠杜心武。具有了武术的精神气质,便具有了刚正不阿的公义心,这是国民素质所必须,也是民族的振兴所必须。
中华武术精神还能外化为人的道德美追求,因为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变得纯净,能将写在纸上的道义内化成心灵的追求和行为的实践。试问修为深厚的武术家有谁因发迹而抛妻弃子?试问练武有成、深入武道的官员有谁因贪赃枉法而身陷牢狱?在今天,中华武术精神对培养人自强不息,建设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应把武术发展为一种大众运动。
然而,遗憾的是,到了科学昌明的现在,部分无知之徒缺乏辩证,执偏成狂,一提武术,即视同于打打杀杀,流氓斗殴,社会不安定因素,以为习武便要打架,一味予以唾弃打压,使武术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些地方难以开展,殊不知中华武术精神之所在!更无良法、无创意如何让人坚其心志,奋发图强,只能庸庸碌碌地眼看着青少年们吸毒堕落、追星丧志、骄奢淫逸、电脑迷踪、无所事事等等而手足无措,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要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武术得以顺利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样也需要一种武术精神,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探究武术的源起、功能及内涵,最重要的是弄清和实践中华武术的精神,即“武之道”,正视听,知荣辱,求得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合理空间。让大众的正确认识武术、看待武术,成为大众运动,故到既不追捧,也不轻鄙。轻鄙的偏见会让武术传承受阻,同时成为社会压力压制公民享受合法兴趣爱好的权利,不能人尽其才,为民主、法制社会之悲哀;追捧的狂热易使武术流于形式,失却武学本质,导致毒草丛生,武德败坏,害人误己,最终演化成社会弊害,为公众所不齿,从而在公众中转为轻鄙,成为武术的终结者。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把武术作为必修功课用心修习。荆轲、庄诸刺暴竞志,几近剑侠;李世民、赵匡胤文武兼修,成就辉煌霸业;岳飞、张所、韩世忠堪称一代武学宗师,抗金卫国,死而后已;文士中李白、陆游、辛弃疾诗剑竞风流;更有罗成、张宪、岳云等少年英雄璨若繁星,数不胜数,辉映后世,成为青少年心里忠臣良将之楷模;现代还有杜心武追随孙中山先生为苦难的中国而奔走效力,抗战时期的抗日将士、共和国建国功臣中也颇多习武有成之士,他们均崇文尚武,养浩然之气,成就清逸大勇之精神,最后为正义事业奋斗不遗余力,其气度风范,大智大勇,为后人所景仰。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中华武魂,他们的尚武精神,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须,他们的尚武气韵,将流芳百世,光照后来。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华武术精神也将随着武术的传承而不断复活在新的修习者身上,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