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红 马秀麟
【摘要】在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 素养显得非常重要。在借鉴前人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模式,分别从加大高校 教学资源建设力度、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创设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跟踪评价平台进行跟踪评价、建立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的长效保障机制等角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68—04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迫 切需要社会成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多方面的适 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承担着为社 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重任,其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 力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在国家强调教学质量的大 背景下,教育部把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 内容,提出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因此,教师的教育 技术能力如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与中 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提高教 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特点与现状
1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对技术素养是这样解释的:技术 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 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 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它包括: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情意要 素等内容。与此同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还对教师教育技 术素养给出了解释: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 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 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1]。
在实际研究当中,顾富民等[2]提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 素养包括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四个方 面。王铟等人[3]则认为,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完善 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用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上述研究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教育部于 2004年 12 月 25 日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标准》[4]就是这一 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体现。然而,国家对站在科技前沿的高 校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并不 完全适合于高校教师。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育技术素养的解释实质上 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素养的核心。然而, 从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可操作性角度来考虑,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定义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理论 素养,意识素养,技术素养,能力素养。即教师的教育技术 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育技术意识和理论水平,信息 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包含教学设计能力)。
从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考核制度来看,高校教师 的工作实际上是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来促进教学,教学 促进发展”。因此,探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必须从教 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除了必需的教学设计能 力,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检索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也是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现状调查
为了解普通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现状,笔者专门对河南省许昌市的普通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学校 职能部门提供的管理数据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实 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教师的主观认识(调查问卷的答 卷数据)、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职能部门的客观数据)两 个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普遍比较薄弱,对 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把信息 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处于初级水平,显得机械操作;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薄 弱,缺乏利用网络资源和 Internet 技术开展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对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正确 认识,对自己当前的教育技术能力过高估计,没有认识到自 己教育技术素养的匮乏。因此,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 素养的策略对于改进高校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 一蹴而就的,需要得到师范院校、信息化环境、在职教师培 训和高校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以“教师教育技 术素养”为关键词在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精确匹配 检索,共检索到论文 10 篇,关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的文 献 6 篇,主要从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运用方面进行了研究。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 养,培训是重要手段,但更需要鼓励教师在实际运用中逐步 提升;从实现提升的必备条件看,则主要有学校信息化环境 的建设、合适的教学资源支持以及相关制度、激励政策的支 持和保障。因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校教育信息 化建设的实践,我们提出了一个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 的模式图。如图 1 所示。
1加强对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完善培训体系
(1) 职前教育:加大和改革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课程 的开设力度和内容
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 力与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加 大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力度迫在眉睫。
首先,尽快建立统一的“教育技术”公修课教学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 在校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传授师范生教育技术 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他们 的教育技术素养。因此必须形成一个统一教学体系,对课程 的开设时间、开设内容、学时数、教材和考核做出指导和监 督,使各类院校在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达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的最终目的。如果能够建立 一个师范生教育技术资格认证考核制度,将会产生很大的推 动和激励作用。既能推动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热情,又规范了教育技术公修课的课程设置,无疑对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改革教育技术公修课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多年教育技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以任务驱动式理论为 指导,重视采用案例式教学,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觉学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方式实现跟 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学习支持,并把过程性评价和总结 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 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形式使学生在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第三,适当开设教育技术领域选修课,拓宽学生的教育 技术知识。教育技术庞大的教学内容跟有限的学习时数的矛 盾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教学效果的不佳,对于教育技术有限 教学时数内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分 组实现知识分享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承与共享。
(2) 职后: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对在职教 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
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一个及时 有效的途径,也是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来支撑 和指导,形成层次性、递进性和连续性的培训模式。应避免 把教育技术的培训变成纯技术的信息技术培训,更要避免内 容重复的、旅游式培训。事实上,当前一些重复性的培训已 经导致一线教师在理解和行动上的模糊不清,并不能很好地 指导教师的教学,致使部分教师对培训有抵触情绪。为此,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设计系统的培训方案。由于在职教师的学习牵涉 到工作、家庭及时间的安排。因此,需要在每一期培训之前, 公示培训的时间、内容构成与深度及学习者的层次。教师可 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参加合适的培训群体,从而 保证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还需要在网上通过教育 技术论坛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跟踪研究培训效果,从而为 后续培训提供经验,使一线教师真正地得到发展。
其次要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何克抗教授[5]在《正确理解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教育 技术素也与信息技术素养不同。组织培训内容时既要注重培 训其信息技术能力,更要注重培训其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 结合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使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一,应用计算机和Internet 搜索和组织信息资源的能力;其二,应用现有信息资源整合 和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其三,利用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指 导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6]。
最后还要采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形式和评价方 式。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策略和模式都是抽象的理论,填 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受训者真正地得到提高。因此,应该 根据在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以教育技 术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策略,以 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学习等模式开展培训,使受训者能够在 讨论和辩论中理解概念,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策略。自 然,过程性评价也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2 加大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为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提 供条件
高校信息环境的状态和可用资源的数量,是教师开展教 育技术实践的必备条件。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则刻不容缓。
(1) 加大设备投资力度,优化校园的信息化环境
这里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环境、计算机机房和校园网。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 房的投资,保证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的联网,方便教师 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另外,还要规范后期管理,确保多媒 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的正常运转。
要改善这些硬件环境,则要求教育主管领导能够充分认 识到信息化环境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大信息化设备 的投资和建设的力度。从设备投入、加强对信息技术支持人 员的管理两个角度保障学校信息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校园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的关键是校园网软件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其 核心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仿照兄弟院校的经验, 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购置成熟的商业 资源库,丰富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积极构建校本资源 库;对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源进行移植改造;全方位获取网上 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7]。
3 创设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跟踪评价平台对教师实施跟踪 评价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目的是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主 动使用教育技术来促进教学和改革,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 落实和应用情况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把评价延伸到培训之 外。即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效果不仅要在培训过程中检查, 还要在培训后的2-3年内继续考察[8],对他们在教学实际中运用 教育技术促进教学和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形成培训效果 的综合性评价,来全面衡量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并督促和激 励教师进一步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养。
跟踪评价平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政策平台, 一个是网络平台。所谓的政策平台就是由教务处牵头组成 “教育技术运用”教学督导组,贯彻执行“教育技术运用” 听课政策。依据教育技术素养的能力指标制定可行的评价指 标,并进行量化,分批对受训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评价,对教 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并将结果 反馈给授课教师,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给予指导,督促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所谓的网络平台主要是对教师运 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个跟踪评价,很多学校都有网上教 学系统(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网络平台),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教 师运用网上教学系统进行备课、授课、收交作业的情况进行 记录,每学期末进行汇总反馈给个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排 名评比来激励教师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跟 踪评价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也激发了教师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提高。
4 从政策上激励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并设立专项经费奖优罚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激情需要单位领导的 鼓励。如果没有必要的激励措施,很多教师可能会因为畏难 或者怕麻烦而很快丧失热情。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把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评价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和教师的评优评奖及职务晋升挂钩。
(2) 在重点课程建设中把教育技术运用作为一项重要 指标加以考核与评估。对于那些在带动本系、部,本教研室 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或有重要贡献 的个人或教师群体,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 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形成一些稳定的政策,鼓 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比如网上发放课表、文件,要求教师网 上提交成绩等,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养。
(4) 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 等,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实际,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 神奖励,激励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
5建立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的长效保障机制在构建良好的信息化
环境(硬件、软件、潜件—信息化氛围)的基础上,还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一个网上教育技术学习社区
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技术与信息部老师)为负责人,全校教师参与,构建一个网上教育技术学习社区。在社 区内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和问 题,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 推动教师之间的协作和直接交流
教务处要建立健全的听课、评课监管制度,确保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能够落到实处,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各院系要 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有条件 的话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教师的联系,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加强他们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
三 总结与反思
显然,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 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必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个信息化环境欠 发达地区,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升不能采取“一刀切”, 而是要立足现实,分级分批的开展。
除此之外,如果能有一个合适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评价标准,来激励和督促老师的学习,可以时时刻刻提醒老 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地步才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那么 提升策略的实施效果自然会更好。我们可以参考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合高校教学、科研并重的特点,对高 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做出评价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资格 认证,督促和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JJB101-2004,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
[2]顾富民,孙勇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及其结构[J].南京 晓庄学院学报,2001,17(12):99.
[3]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23.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电 化教育,2005,(4):37.
[5]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 意义及内涵 [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1.
[6]马秀麟,李葆萍.探究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J].教育信息化,2006,(3):9.
[7]印喜麟,赵柯.浅谈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今 日科苑,2007,(24):185.
[8]马秀麟,安宝生.河南省新安县校长信息能力培训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