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俊 锡林花 赵 杰
总体上看,内蒙古是一个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后发地区。“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的问题、空间开发秩序的问题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步显现,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问题
从水资源看,结构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内蒙古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16位;人均水资源量为2081.4立方米/人,与全国人均水平持平,排名10位,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内蒙古12个盟市人均水资源量差别很大。全区地表径流的90%集中于嫩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的东部盟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联合国安全警戒线,在人均综合用水量高于目前水平近30%的高水平下也不会出现超载。中西部盟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内陆区和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或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等大城市,水资源是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内蒙古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如: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呼和浩特地区承压水水位下降40多米,集中开采区已形成数个不规则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累计降幅达51米,目前以0.50—2.66米/年的速度下降,已引起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据专家测算,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到2020年,全区总需水量将达30.03亿立方米,可供水量19.02亿立方米,缺水量11.01亿立方米,很多重要城市将面临缺水的局面。
从土地资源看,内蒙古土地工业化的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和耕地资源不合理占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2000-2006年,内蒙古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93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830.09平方公里,6年增长了40%;同期城市人口由796.83万人增加到850.92万人,仅增长了6.8%。(见表1)
从生态环境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出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但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黄河、辽河、嫩江等河流的源头或上中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内蒙古也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阴山北麓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土地;加上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以及森林过伐、土地垦荒、超载过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荒漠化土地高达415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16%,且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市、区);同时,内蒙古植被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偏低,草原退化面积已占70%。土地荒漠化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了首都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内蒙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能源、冶金、电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能耗水平较高。2006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2.41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1%,未来环境压力较大。近年来,全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国家考核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如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上年增长6.98%,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比上年增长0.1%。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两个领域。
一是各旗县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旗县区之间的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人均有较大差距。2006年生产总值列前10位的旗县区平均生产总值为180.28亿元,生产总值列后10位的旗县区平均生产总值为9.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9倍(见表2)。如图1所示,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2个,占全部旗县市区的11.9%;50亿元—100亿元的有16个,20亿元-50亿元的有42个,10亿元—20亿元的有27个,10亿元以下的有4个,差异较大。
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列前10位的旗县区平均为65343.5元,列后10位的旗县区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6200.2元,前者是后者的10.5倍。如图2所示,内蒙古101个旗县区中,人均生产总值5万元以上的有11个,3万元—4万元的有19个,1万元—2万元的有45个,1万元以下的有26个,占全部旗县市区的25.7%。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是指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我们把人均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全区101个旗县区,2006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达到0.78,比2000年的0.56上升了0.22。
2006年,内蒙古101个旗县区中,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3个,5亿元一10亿元的有12个,1亿元—5亿元的有47个,1亿元以下的有39个。(如图3所示)
二是呼包鄂地区和东部五盟市发展差距较大。2006年,呼包鄂3市生产总值达到2710.2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3.2%,比2000年提高17.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215.3亿元,占全区的30%,提高17.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7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301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73.4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93.2元。同呼包鄂相比,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滞后。2006年,东部5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78.06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下降至32.9%;人均生产总值为13395元,与呼包鄂的差距由2000年的4483.2元扩大到29675元;财政收入为101亿元,占全区的14.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790.1元,与呼包鄂的差距由2000年的407元扩大到2483.3元。(见表3)2006年生产总值列后10位的旗县区,东部占到6个。
三是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全区各旗县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差距较大,一些地方由于财力不足等原因,教育、医疗和其它社会领域发展明显滞后。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系数是指不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程度,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服务的能力。我们把人均财政支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全区101个旗县区,2006年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系数达到0.85,比2000年的0.83上升了0.02。
以医疗条件为例,2000年,内蒙古平均每万人病床数为29.4个,12个盟市中每万人病床数最多的盟市是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