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波
一、农产品需求弹性及影响因素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四、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生产特殊性。从农业经济的自然属性来看,农业是一种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不仅要承担各种自然风险,而且还要承担市场风险以及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的技术进步慢、比较效益低、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弱。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业所承受的风险,对农业实行政府保护是当今世界通行的做法。实施农业保护的手段应是多方面的,既有资金要素的重点投入,也有政策、制度、法规等手段的运用。我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必须加强农业投入的法制化建设,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良性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