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潇潇
明末竟陵派文学大家钟惺对于山水名胜发过如此高论:“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胜反不能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然则山水何所待而“名胜”?“曰事、曰诗、曰文,此三者,山水之眼也。”有“眼”,山水才有魂魄。
溪口雪窦山水,事诗文三者皆得,是有魂有魄之地。我品溪口,乃忘情于其画意、诗情、禅味也。
一
雪窦,本身就是一个画意盎然的名字。
雪是色,窦是形,如雪之泉哗哗地从岩窦中涌流而出,又是声色形俱全。这是一座生气、灵动的山!
难怪皇帝老子也要惦记着它了。
那一年(公元1037年)清明时节,北宋皇帝仁宗赵祯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深为梦中奇山异水迷醉,于是令天下各州画当地名山进呈,供他与梦中之山对照。当他看到雪窦山“双流效奇,珠林挺秀”的景观,便认定此山就是他之所梦。勃勃兴致下,即赏赐给雪窦山及寺内僧众沉香木雕山一座,龙茶三百片,白金五百两,御服一套,还下令免除山民徭役,禁止上山采樵。
事情还未完。200多年过去,大宋帝国已成偏安临安一隅的小朝庭,但赵祯的第九代孙宋理宗赵昀却依然沉浸在祖先的梦境中,甚至还追书“应梦名山”四字,派人送到雪窦山。当时的雪窦寺方丈如获至宝,受宠若惊,为传示皇恩至万世,忙不迭在寺南勒石树碑建亭撰文,碑为御书碑,亭为御书亭,文为《御书应梦名山记》。
仁、理两宗决不会想到,他们对雪窦的如此厚爱会招来后人的讥讽——邑人进士诗人、明兵部右侍郎宋琰诗曰:“万里侵疆尺未还,报仇雪恨合相关。如何德寿高眠夜,不梦中原梦此山。”
不过,讥讽归讥讽,雪窦山的天生丽质,却是与皇帝梦无关的存在。
雪窦自古就有“瀑布山”之称,其胜首推其瀑。著称于世的“雪窦三瀑”,千丈岩飞流如雪如飘逸美少年,三隐潭一流三瀑多姿如婀娜少女,徐凫岩重嶂鸣雷如落落伟丈夫。瀑是雪窦之魂。
雪窦峰峻岩秀。最负盛名的当推“峰顶若台,截出万山之表”(《四明山志》语)的妙高台。此峰三面临深渊,古松高挺,怪石遍地,云走雾绕,气象万千。更奇的是,于山麓仰望,只见其峰不见有台,登顶则只见平台不知是峰——真正高妙之境!当年老蒋在此修筑别墅,赞叹其慧眼独具之余,也颇感其独占风水之霸气。
雪窦不但飞瀑雄奇,峰峦俊秀,而且流溪清纯,山谷幽丽……
难怪乡土观念极重的老蒋一得势就急匆匆要题写“四明第一山”以昭天下了。
也难怪当年已经47岁的日本僧人雪舟会不惧万水千山远道而来,流连于浙东山水,忘情于雪窦岩泉,其以雪窦山水为原型的代表作《四季山水图》,成为日本的国宝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了中国的游历,雪舟儒学、佛法、画艺出众,被后世日本国民尊为“画圣”。
欣赏雪窦之美,景区导游图上已有“公共途径”。而要深入体察雪窦以至四明山之美,我认为只有“公共路径”是不够的。以我非常私人化的经验以为至少有三,从路径辐射范围的大小排列:一是从奉化溪口至余姚梁弄四明湖一路;二是从入山亭至雪窦寺一路;三是从隐潭至妙高台一路。
从溪口至梁弄,这是一条游历四明山的精华之路。山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路的一边是云雾缭绕,缥缈异常,远望群山连绵壮观无比,而另一边是满山苍翠,丹岩青冈,紫英红枫,又有古村落镶嵌其间。行高处,一览众山小,云峰如涛中岩礁;行低处,穿暗色深峡,未近水而有沐浴之感。一路过去,似次第打开连绵不绝的中国画册页,给人以接连不断的惊喜。此行的享受尽在过程中,而途中经蒋母墓道、千丈岩、雪窦寺、三隐潭、徐凫岩、北溪古村、丹山赤水、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去理会也罢。行此四明道上,真可谓是“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特别是春秋两季,三五友人,驾车而行,数十里山路中奥妙,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溪口至梁弄一线如嘹亮的进行曲,从雪窦山下的入山亭至雪窦寺再至妙高台则似一曲如歌的行板。此线的入口是古风犹存的入山亭。此亭古称“雪窦禅关亭”,即是雪窦寺头门。日军占领溪口期间被毁,抗战胜利后,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为讨好老蒋,来了个按原样重建,至今保存完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盘山公路开通前,此亭一直是人们登临雪窦山必经之地。从入山亭上去,一路卵石路,依山势曲折蛇行。据记载,途中还曾有隐秀亭、寒华亭、漱玉亭,现还有一亭叫半山亭,不知道是其中的哪一亭。此条路径以及各亭,以前一直是雪窦寺的寺产。可以想象,曾几何时,此条路上,香客与旅人行行复行行,是何等诗情画意!宋琰有诗云:“一亭西入梵王家,百折千盘路转赊。山鸟似知来客意,数声啼上石楠花。”便是这条古道的传神写照。当年蒋氏父子上雪窦寺、妙高台,走的也是这一路。现在,卵石山道基本还在,只是因少有人迹,一路已是藤萝绕脚,野树绊人——不过这正合了如我辈忙里偷闲人的趣味。今人坐车上山,一刻钟间跃上葱茏数十旋,便则便兮,捷亦捷也,却意趣尽失。在旅游提倡“slow”的今天,在弥勒大佛即将开光的今天,我以为恢复此道正合其宜——使香客有了秀出虔诚的机会(如上香客徒步朝叩普陀佛顶山一般),也使户外有氧运动爱好者有了用武之地,更使好发思古幽情者有了对象。最后经济上得益的还是当地——因为“slow”,游客留下的消费当然也就多了。
从隐潭至妙高台一路好似一曲缠绵的小夜曲。从公路边三隐潭的山门,看不出此地有什么异相。但步下一百多级的“云梯”,便气象大异。右转即见一幽潭,又见一白练挂在危岩上,这就是以幽险见长的上隐潭。置身潭边观瀑,信其蛟龙生焉。再下行,就是以清丽取胜的中隐潭了。下隐潭最奇,它集瀑、洞、潭、峰四者于一身,其上两支瀑流,谓之“鸳鸯瀑”,款款入潭。其下又有瀑布,水帘轻轻飘动。附近有一座20多米高的石笋,有人称之为“美人岩”。走过三隐潭,便进入了素面朝天、平静自然的幽谷山径,一路泉声、鸟语、虫鸣相伴,树上时有小松鼠向你张望作态。正平静间,忽闻前方有愈来愈大的水声——这就到了千丈岩瀑布的底下。烟雨濛濛中,置身仰止桥头仰望,只见苍崖陡起,飞瀑直下,遥想“画圣”雪舟画中的飞瀑,身心为之大畅!
雪窦南麓的剡源九曲又如一卷徐徐展开着的中国画长轴:那潺潺流来的是满溪的斑斓人文,绰约倒映着王羲之、李清照的身影……
对“书圣”王羲之,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当是那场兰亭雅会和其不朽之作《兰亭集序》。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高士在兰亭饮酒赋诗作文,最后王羲之轻拈鼠须笔,28行、324字序文一挥而就。序文既描写了兰亭优美的环境,又抒写了与友人相聚的欢欣,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快然自足的情怀。文章理趣深远,而书法艺术更是中国书法史上无人逾越的高峰。谁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的王羲之一个急转身,辞官别郡,带着家眷退隐到了一个清静之地。这个清静之地就是今嵊州金庭至奉化六诏一带的锦山绣林。后来晋穆帝曾连下六道诏书请他还朝,但忘情剡水的王羲之始终未应命,他的隐居地之一剡源九曲的首曲之地因此得了六诏之名。相传六诏村旁的一个村也因县太爷为圆皇帝旨意,策动万民百姓手捧香烛跪劝王羲之接诏,于是有了诗意的晚香岭之名。遥想当年,在寂静夜空下,群山溪壑间,剡溪源头万炷香烛如萤闪闪,那是一幅何等模样的图画!
在王羲之后七百多年,一位歌哭宋代的词人李清照走进了剡源。她的来,可不像王羲之从容淡定了。国破家亡,使她如丧家之犬惶惶然从建康出逃,追随着传言中宋高宗逃难的路线颠沛流离,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温州……她能在剡源作短暂停留,为的是寻访王羲之的遗踪。她是多么地仰慕这位“书圣”啊——多少年前她和她的夫君赵明诚不惜用数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从别人手里辗转买下了一张他的字迹。“兰摧芝焚也天孽,孤鸾漂泊剡源栖。剡源山水虽然好,孰为夫人慰累唏”(全祖望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年李清照映在剡源水中的倒影又是何等凄婉!
溪口的画意在山在水,还在其人居——剡溪畔的古镇三里长街。
溪口镇自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开镇(村),历来是鄞奉平原通向四明山和天台山腹地的关隘,是明越两州的交通要道。今存临剡溪蜿蜒的武岭路古风犹存。自东及西,进飞檐翘角于右任、蒋介石题有匾额的巍峨城门,长街上次第散列着小洋房、文昌阁、蒋家宗祠、丰镐房、玉泰盐铺、武岭公园等许多与蒋氏父子有涉的旧迹故地和大量清末民初的商号、民居。长街中段的蒋氏故居丰镐房,取周文王、周武王先后营建的丰京、镐京两座都城的首字而得名,当年老蒋给两个儿子起的谱名也是建丰、建镐,由此也可见蒋氏心志。长街上最精致的当数武岭头,此地山不谓高,地不算广,但亭、台、楼、阁、桥、塔、碑、林、岩、溪布局错落有致,独具匠心,民国时期曾被入选全国二十四景。登岭巅文昌阁凭窗西望,清溪舟筏,街路远延,青瓦层叠,近岸碧树,远山烟岚,尽收眼底。要不是还有若干“新房”杂居其间,真恍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雪舟的画我只见过《四季山水图》,不知在他其它的画里有否溪口古镇的身影?
二
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
中国文学史有幸,在这一年晚唐大诗人皮日休游历吴越,结识了陆龟蒙,两人意气相投,互相唱和,诗风上接唐音余响,下启宋调先声,在诗坛上自成一格,有了为后世文学史家所推崇的“皮陆”。
“皮陆”本与溪口无涉。但事有凑巧,在皮、陆相识后不久,一隐居四明山的谢姓“有道之士”(陆龟蒙语)拜访陆龟蒙,与之抵足而谈。道士不食人间烟火,惟言四明山水之奇,引得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四明山九题诗》。这九题诗很快到了好友皮日休手里,皮亦大发诗兴,以九题诗唱和,遂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四明山绝唱”。关于九题诗所指名胜,历来有不同说法。比较认同的说法中,“皮陆”九题所指的八地(因九题之一是以山果“青棂子”作诗名)中,如今地属溪口境内的有四处:鞠侯、云北、云南、过云。鞠侯岩即徐凫岩。雪窦山有云不绝二十里处,古称“二十里云”,大致为由雪窦山心西行经东岙,越徐凫岩到唐田这一线岗岭,其北为“云北”,以南即“云南”,云南云北往来要穿云过雾,九题诗的“过云”、“云南”、“云北”,吟咏的就是这条岗岭及其南北山野的风光风物。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几首诗吧:
过云(一)
相访一程云,云深路仅分。
啸台随日辨,樵斧带风闻。
晓著衣全湿,寒冲酒不醺。
几回归思静,仿佛见苏君。
过云(二)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
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
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
云南(一)
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
賨药有巴卖,枝多越鸟啼。
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岚迷。
若得山颜住,芝■手自携。
云南(二)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
墟里生红药,人家发白泉。
儿童皆似古,婚嫁尽如仙。
共作真官户,无由税石田。
云北(一)
云北是阳川,人家洞壑连。
坛当星斗下,楼拶翠微边。
一半遥峰雨,三条古井烟。
金庭如有路,应到左神天。
云北(二)
云北昼冥冥,空疑背寿星。
犬能谙药气,人解写芝形。
野歇遇松盖,醉书逢石屏。
焚香住此地,应得入金庭。
鞠侯(一)
何事鞠侯名,先封在四明。
但为连臂饮,不作断肠声。
野蔓垂缨细,寒泉佩玉清。
满林游宦子,谁为作君卿。
鞠侯(二)
堪羡鞠侯国,碧岩千万重。
烟萝为印绶,云壑是堤封。
泉遣狙公护,果教(犭军)子供。
尔徒如不死,应得蹑玄踪。
我一直认为,对诗的最好的赏析文字,终比不过诗的本身。本人无意也无力对以上两组诗一一评析。我想说的是:相对而言,陆诗(一)写实多一点,皮诗(二)空灵多一点。大概陆在作诗时耳边还时时响着谢道士的话音,而皮则从诗到诗,想象的空间也更为广阔了!我更想说的是,雪窦山有幸,溪口有幸!因有了“皮陆”,在唐诗这座中华文学的灿烂殿堂里,雪窦山、溪口终于占有了一席之地!
有人考证,在唐一代,杖履踏访歌咏剡源九曲和雪窦胜景的有百余位诗人,其中包括贺知章、方干、刘长卿、孟郊、施肩吾、张祜等名诗人。由此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东支线。自唐至清,有过多少诗人为溪口、为雪窦山留下多少诗作,这恐怕没有人统计得清楚了。但其中,如果我们在每个朝代只选取二三个人,除前已述外,至少还要记住这些名字:梅尧臣、曾巩、王安石,戴表元、赵孟頫,王阳明、屠隆,黄宗羲、全祖望、袁枚。以至现当代名家赵朴初、钱锺书。
梅尧臣,在北宋前期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其声名和文学成就堪与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比肩;王安石和曾巩,则跻身于显赫的“唐宋八大家”之列。戴表元、赵孟頫,一个是元代“东南文章大家”,一个是名闻遐迩的书法大家,两人还曾与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一起讲学于奉化,时人称为“三绝”。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所创“心学”影响深远;屠隆,一生著述浩繁,近代一直有学者认为他是《水浒传》的真实作者或之一。黄宗羲,是我国十七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浙东学派领军人物;全祖望,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学识渊博,史、文贯通,卓然一家;袁枚作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随园诗话》是不可多得的诗学圭臬。赵朴初,当代佛学大师和诗人;钱锺书,更是现当代一流学者和文学家、诗人……
他们,都为雪窦山、溪口留下了绮丽动人的诗篇。不妨信手撷来几首,一睹为快:
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
凭栏未尽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
曾巩的《千丈岩瀑布》诗,前两句写景如有神来之笔,而后两句看似平实,却富有哲理。二十多年前我曾听从此诗的引导,硬是跋涉到瀑布脚下,一举头仰望,果知瀑之千丈之势确是在山上飞雪亭里所不能领略到的。
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同样是写千丈岩瀑布,王安石的诗则是色彩斑斓得多了。
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
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欲引煮笋山,僧房架刳竹。
梅尧臣的《三层瀑》(即三隐潭)诗晓畅明快,富有浓郁的山野生活气息。
匡庐也有千寻瀑,无此凌虚翠玉台。
身看老松天上立,眼看飞鸟雪中来。
“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写起千丈岩瀑布来身入心入、情景交融,还袒露出作为一个奉化人、溪口人对家乡风物的挚爱(甚至偏爱)之情。
舍却肩舆换竹兜,为控雪窦作仙游。
一峰才了万峰起,似上青天我欲愁。
在袁枚的诗里,雪窦山是多么雄奇!也许雪窦山之游使他兴致勃勃,这位“性灵”诗人一气为雪窦写下了七首诗。这还不够,他还把白云禅师与雪窦禅师之偈选入了《随园诗话》,认为“颇合作诗之旨”,可见他对雪窦山的偏爱!
曾到徐凫境,岩形象鞠侯。
瀑飞声自若,月影臂如钩。
不答山禽唤,空回过客眸。
前人工赋物,遗误在林丘。
这是黄宗羲的诗。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称:“唐陆鲁望、皮袭美有四明山倡和,分为九题。后之言四明名胜者,莫不渊源于是”。在时隔近800年之后,自己也身体力行步“皮陆”之后尘,写下了四明山九题诗。这首《鞠侯》就是其中之一。
溪口雪窦咏诗琳琅满目,文也不在话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的《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选收了先秦至清两千多年间367位名家之作,奉化作家却占了2位;收录山水游记百余篇,其中有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邓牧的名篇《雪窦游志》。而作家出版社几年前年出版的《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也收录有当代著名作家戴厚英的《结缘雪窦山》。
雪窦,诗文之山、斯文之山;溪口,诗文之地,斯文之地。
三
“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
雪窦山也不例外。早在晋代,就有比丘尼结庐山顶,名“瀑布院”。雪窦寺因而有“晋代古刹”之称。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寺移建至雪窦山山心(据说就建在雪窦山的窦眼上)今址。999年,宋真宗赐名“雪窦资圣禅寺”。在南宋和明代雪窦寺分别列入“五山十刹”和“天下禅宗十刹”。
因此,雪山剡水有了太多的佛光禅意。
“雪窦开山祖师”来历至今是未解之谜。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兵败山东泰山狼虎谷,其最后结局一直众说纷纭。说法之一:在唐军团团围困之下,黄巢的侍卫外甥林言为求自己活命,取其首级献给了唐军。说法之二:自刎而亡。说法之三:林言既要保住自身,又不忍杀害娘舅,就杀了个相貌与黄巢相似的替身献给唐军,结果“巢实遁免”。第三种说法,有多种稗官野史和笔记记载,如五代时《五代乱离记》:“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同样的说法另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王明清《挥尘后录》以及刘实之《刘氏杂志》等。
那么黄巢遁到哪里去了呢?黄巢从山东一路南逃,一直到明州栖心寺。入寺,见一和尚正打坐禅床。黄巢数问不答,就拔刀吓唬:“和尚,你没有看见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和尚答道:“你晓得不怕死的和尚吗?”说完又闭目念经。黄巢火冒三丈,举刀向和尚砍去。和尚手一轻挥,刀就弹到了禅床一角。黄巢知和尚法术非凡,忙下跪拜道:“请大师指我一条生路。”这个和尚就是唐代名僧心镜禅师。他念了四句偈语:“百万貔貅入我家,老僧不悟慢空华;挥刀三下禅床角,只为将军眼见花。”然后指点:尔好杀不忌,须日月并明,见雪即止。于是黄巢又一路向南,经过雪窦寺前,记起禅师“见雪即止”的告诫,便进寺削发为僧。他就是雪窦寺后来的住持常通法师。在他手里,雪窦寺扩地增殿,规模空前,被尊为“雪窦开山祖师”。他圆寂前,曾示意众僧看自己的脚,众僧在他的脚掌上见到了“黄巢”两字,才知这位不知姓名的僧人就是黄巢。常通圆寂后葬于寺前含珠林,所以有后人指含珠林为黄巢墓地。“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写的就是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岁月和他后来心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南宋雪窦寺住持智鉴禅师曾有《黄巢墓》诗:“图上争霸业,自古仗戈矛。英气今何在,都成一古丘。”
历史的烟尘已滚滚远去,当我站在含珠林古丘前,仰望高耸挺拔的松树,耳边响着智鉴禅师的诗句,心里惟有唏嘘而已。
名寺必有名僧,自公元841年迁至今址以来,先后有数十位僧人掌雪窦寺。这些住持多属佛门高僧,除了被尊为“雪窦开山祖师”的常通法师,知名度较高的有:
延寿智觉禅师(904-975)本名延寿,智觉是皇帝的追谥,为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智觉禅师在49岁那年至寺住持,一时四方僧众纷纭而至,使雪窦寺一跃成为禅宗参学的著名法席。智觉在寺说法九个年头,后被吴越王钱俶请去委以大任:重建灵隐寺、主持永明寺(今净慈寺)、督建六和塔。智觉著作有六十余部。其中在雪窦寺成稿之《宗镜录》一百卷80万言,为中国佛学名著。
在智觉离去63年之后,云门宗四世重显明觉禅师(980-1052年)到住。明觉到住以后,“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座下,号云门中兴。”明觉因此被尊为“云门中兴之祖”。明觉住持雪窦凡三十年,著有《雪窦开堂录》、《雪窦瀑泉集》、《雪窦祖英集》、《雪窦颂古集》、《雪窦拈古集》、《雪窦后录》等,其中《雪窦颂古集》在禅宗中声誉颇高。当年苏东坡在读了《颂古集》之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直到晚年他还喟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值得一提的是,明觉的得意弟子草堂禅师后去越南开创了雪窦明觉派,成为越南禅宗三大派之一,被越南国王奉为国师。
正由于知觉、明觉两位大师相继住持,五代末宋初的雪窦寺如日中天,走向盛极,赢得了“二觉道场”的美名。
随后相继住持雪窦的著名禅师,南宋有曹洞宗十二世智鉴禅师和临济宗第十六世师范禅师。前者因其法嗣天童如净禅师(如净为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师道元的受业师),因此雪窦寺、智鉴禅师也被日本曹洞宗奉为为祖庭、祖师,今雪窦寺时有日本僧人和学者前来朝拜;后者曾被宋理宗慕名召去,在慈明殿升高座说法,理宗恭临聆听,赐号“佛鉴禅师”。
元代有曹洞宗十六世大证禅师(又名无印禅师),英宗至治初年,赴京奏对请旨,赐玺书,褒号“护界佛日慧辨禅师”,著有《五会录》。
明代有临济宗三十一世石奇禅师,住山18载,重建毁后雪窦寺,被誉为“雪窦中兴之祖”。著有《灵鹫语录》、《景星录》、《雪窦全录》等。其埋骨灵塔至今完存于妙高台蒋氏别墅前庭中。
在近代,最著名的雪窦住持是太虚法师。太虚(1890-1947),浙江省海宁人。是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倡导者,近代佛教领袖,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自1932年重阳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太虚一直执掌雪窦寺。太虚信奉弥勒兜率净土说,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他对雪窦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佛教“五大名山”说并受到了佛教界的响应认同:因国内已有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而雪窦山雪窦寺是佛教未来佛弥勒道场,弥勒在佛教中的地位又远高于四大菩萨,故提出在原佛教四大名山之外再增雪窦山为佛教名山。著作《太虚大师全书》凡七百万言。雪窦山上建有太虚塔院。
知道奉化有另一位高僧是在许多年前的某一天,当有人告诉我“编撰《五灯会元》的作者是你们奉化人”时,我吃了一惊。因为我知道,《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最伟大也是最经典的禅宗巨著,它的流传于世,为后人提供了解禅宗、研究禅史的丰富资料。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我当时只知它的编集者是宋临安(杭州)灵隐寺住持普济大师。
与煌煌二十卷的《五灯会元》相比,记录普济行状的文字是少而又少。不过经过查考,普济大师(1195-1268)确是雪窦山麓剡源畔人。他俗姓张,字时翁,法号大川(所以称又称大川普济大师)。他19岁在本乡出家。不久后赴赤城(今天台),修习天台教理。后又往天童寺。习禅数年后,普济一度离开天童,前往南京、杭州等地参访诸方。他入主灵隐寺二年后,就开始组织住寺学僧编撰《五灯会元》20卷。《五灯会元》在日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公元1270年起它成为教课书而风靡日本全禅。普济还著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为其与僧友弟子的日常妙语、妙意和妙论等,收录了其诗词作品百余篇。
我只是有点纳闷:像普济这样一位深得禅宗机要的禅师为何没到家乡雪窦寺当住持呢?难道真因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布袋和尚又为雪窦增添了几多神秘。
奉化是布袋和尚的故乡,他圆寂后传为弥勒转世,全国各大佛寺均以其形象为弥勒塑像,成为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这在佛教界公认,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民众知晓。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寺视察,对太虚的雪窦山弥勒道场列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说深表赞同。在国内严格控制露天佛像建造的背景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即将落成开光,“五大佛教名山”行将名至实归。
令人称奇的是,布袋弥勒也与溪口蒋氏的祖先有着不寻常的因缘。蒋氏迁四明(宁波)第二代始祖五代后梁人蒋宗霸,笃信佛教,曾作为弟子跟随布袋和尚云游多年。因他口中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人称“摩诃居士”,溪口镇上摩诃殿是为纪念他而建。据历代多种奉化地方志、岳林寺志记载,布袋和尚是佛竟是他看破的。情节大致如此:某天,蒋摩诃与师父布袋和尚一起到长汀河中洗澡,不经意中忽然发现师父的后背上有个洞眼。他马上想到了佛像背后的洞眼,便指着布袋和尚说:“师父是佛!”布袋和尚见天机被识破,次日就到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坐化了,圆寂前留下了流传至今的偈子:“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在奉化的民间传说中,与布袋和尚互有往来的各式人等不算少。而在奉化的地方文献(如志书)中,记载与布袋和尚相处的有名有姓的人少之又少——在我记忆中,可查考实有其人的好像也就仅蒋宗霸一人。这样一位传说中佛的化身,这样一位蒋氏先人,在那年那月有这样一段因缘,其匪夷所思,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品溪口,真是不醉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