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俄散记

2009-02-16 08:27特.赛音巴雅尔
文学港 2009年1期
关键词:高尔基托尔斯泰庄园

特.赛音巴雅尔

走近高尔基

莫斯科的冬季较长,每年9月末到第二年3月末为冬季。平均温度为一10——一15℃。

早晨9时(北京时间下午14时)起床,我从玻璃窗向外一看,天刚刚放亮(莫斯科冬季白天短夜间长),还下着小雪。楼顶上、马路上、都铺上了一层白雪,在灯光照射下,闪着白光,特别是马路两旁的树枝上,落下白雪之后,好像含苞待放的雪莲,显得十分圣洁、鲜艳和美丽。

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十人,吃完早点后,在俄罗斯作家协会外联局负责人奥列格尔的陪同下,决定去克里姆林宫、红场参观,拜谒列宁墓。奥列格尔五十多岁,细高个儿,白脸,黄头发,蓝眼睛,说话幽默,爱开玩笑,但有分寸,据说他在前苏联时期当过外交官。我们的车一出宾馆,奥列格尔说:“去克里姆林宫的路堵车了,不能去了。”我们只好改变路线,先去高尔基故居参观。

高尔基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家的最杰出代表。

高尔基出生在俄罗斯中部的诺夫格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穷苦木工家庭,4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他从小受过苦,只念两年书,10岁就走向社会,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人,受尽了人间的苦难。1884年,他从家乡来到喀山,接触了很多贫民和知识分子,同时也读了一些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1888年后,他由于生活的逼迫,走南闯北,过了较长时间的流浪生活,更广泛地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物,这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了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我年轻时读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小说《人间》、《我的大学》、《母亲》以及他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些作品都是前苏联文学宝库里的经典著作,我都喜欢,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散文诗《海燕》,文章虽然不长,但意义很深,有激情,有意境,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一位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海燕的形象,他不仅告诉人们革命风暴即将到来,而且还鼓舞人们去迎接,去战斗,去取得胜利。它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是一个胜利的号角,是一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歌。高尔基的作品,确实哺育了一代人,不仅哺育了前苏联读者,也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那时候,高尔基也说过一.些错话,做过一些错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权者政治斗争的需要,对高尔基不是实事求是,不是一分为二,特别是前苏联时期,把他捧为神,只说他的好的,不说他的错误的,甚至把他的反对过列宁反对过十月革命的一些文章作为“禁书”不让它们与读者见面,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社会活动家,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等等,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前苏联末期,由于历史的变化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对高尔基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认为他是“双头海燕”,有人还指责他是斯大林暴政的“帮凶”,特别是他的多年被视为“禁书”的十月革命前后撰写的反对列宁、反对十月革命的政论文章《不合时宜的思想》在《文学评论》杂志上重新发表之后,使本来扑朔迷离的高尔基的评价问题,更加复杂起来。关于这个复杂问题,我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的专著《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复。陈寿朋教授说:“《不合时宜的思想》真实地反映了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后一段时期的思想和立场。作家对当时俄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对各个阶段的分析都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看法,这己被历史所证实。但是这组文章中有许多闪光的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他还说:“作家怀着对革命的前途,对人民命运的忧虑的心情,敢于对当权者,包括对革命的领袖提出直率的、有时也许是过分尖刻十分刺耳的批评,这的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尽管高尔基的这些批评多半是错误的,但这比那些明知当权者犯有错误,仍然阿谀奉承、一味讨好的政治小人要高出百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热爱人民的艺术家的一颗真诚的心灵和那无私无畏的勇气。”我认为陈寿朋教授的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是实事求是的,是一分为二的。但是,我这次来俄罗斯时,特别是今天要到高尔基故居参观时,这个已经弄清了的复杂的问题,在我的脑子里又冒了出来,心里想:高尔基还是原来的高尔基吗,俄罗斯人对他还是那样崇敬和爱戴吗……

高尔基故居,在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是一座灰色的两层楼房,门前钉着一块牌子,上面用俄文写着“阿·马·高尔基于1931——1936年曾在这里住过。”据说这座楼是斯大林出面给他解决的。高尔基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安排在一层。工作室的一切都摆放得十分整齐,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呢子的写字台。我看见高尔基的手稿清晰、工整,这反映了高尔基对写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故居解说员是一位70多岁的俄罗斯老太太,但看起来,比她实际年龄小得多,衣着整洁高雅,态度和蔼可亲。她得知我们是中国作家代表团之后,更是高兴,解说得更加全面,具体和细致,还带着感情。在高尔基的工作室,她说:“高尔基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2时在这里从事写作。午饭后,略休息一会儿,然后到花园里干点浇水、锄草、松土等体力劳动。下午5时又来到这里,编辑稿件,给作家或朋友写信或回信。”在高尔基的书房,她告诉我们:“这里保存着高尔基收藏的12000多册书,大约在3000多本书上都有他做的眉批或记号,这说明高尔基不仅藏书多,而且看书也多。”在高尔基的会客室,她说:“在这间屋里,高尔基曾经接待过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过法捷耶夫、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作家、文学家。”她说到这儿,停了片刻,然后笑着说:“如果高尔基现在还活着,得知你们是中国作家代表团时,他肯定非常高兴,在这间屋里,请你们喝茶、喝伏特加,热情招待你们。”她边说着边用手指着会客室一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的艺术品,接着说:“这是高尔基搜集的部分东方艺术品,其中有你们中国的牙雕等工艺品。”高尔基的卧室不大,墙上挂着一幅风景画,中间摆放着单人床,床头左上方的墙壁上装着一个小型书架,书架上放着一本书,解说员告诉我们:“这是高尔基生前看过的最后一本书。是塔尔列写的《拿破仑传》,可惜他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半就去世了。”

“现在俄罗斯人对高尔基的看法有没有变化?”我们提出了问题。

解说员很自然地回答:“你们来参观高尔基的故居,了解高尔基,研究高尔基,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了解,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一个真正的高尔基,一个完整的高尔基,一个活生生的高尔基,知道他的伟大,知道他的探索,知道他的迷误和不足。”她还笑着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少年到成年的长大过程,从幼稚到成熟的进步过程,不是一生下来就十全十美,高尔基也一样,他是人,不是神!”

我发现来高尔基故居参观学习的人很多,有老的,也有年轻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机关干部也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我还看见几位非洲或拉丁美洲来的黑人。我从高尔基故居出来时,又看见一位俄罗斯少妇领着一个小女孩(可能是她的女儿),每人手拿一束鲜花进来,把鲜花轻轻地放在高尔基塑像前,表达她们对高尔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陈寿朋教授说:“高尔基这位来自底层的作家是伟大的,但又是不幸的。几十年来,全世界有多少人钦慕他、景仰他、歌颂他但又有多少人在贬损他,诬蔑他。声名显赫,毁誉交加,这也许是许多名人共同的遭遇吧!然而,人民自有是非标准,历史总会给出裁决。”

回宾馆的路上,“高尔基是人,不是神!”这句话,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

托尔斯泰的阳光

今天上午10时,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十人,在奥列格尔陪同下,乘车去图拉州,参观那里的19世纪末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的地方——托尔斯泰庄园,也叫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

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在莫斯科市南,有200公里远,车走四个小时。车驰出莫斯科市区后,便进入一片放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路两旁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城镇、村庄,而更多的是树林,特别是那些白桦林,一片连着一片,一片比一片好看,棵棵都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每个树枝上都盖上了一层白雪,仿佛俄罗斯姑娘们,不,白雪公主们,在头上披了白纱巾,显得更加纯洁、美丽和高雅。此时,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蒙古族著名画家官布,他爱画白桦林,不论是画油画还是画国画,甚至是刻版画,其中都有白桦林,他对我说:“白桦树是树林中的美女。”还说:“在你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的花园里,一定要栽几棵白桦树,肯定增添一个分外好看的景色和亮点。”

下午2时我们到达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名不虚传,这个地方真美,是个风水宝地,因为下过雪,这里一片白,白得一眼望不到边,白地、白草、白树、白房子,银装素裹,令人心旷神怡。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里,共三栋楼,一栋是托尔斯泰及家人居住的地方,一栋是托尔斯泰工作和接待来访的国内外作家或亲戚朋友的地方,一栋是托尔斯泰家雇用的工人或农民住的地方。现在这三栋楼都成为珍藏、展示、交流、研究托尔斯泰的著作、手稿、书信、照片、实物以及有关资料的博物馆。博物馆解说员是一位十八、九岁的俄罗斯姑娘,白脸,蓝眼睛,黄头发,身材苗条,娇小玲珑,在长长的睫毛下流动着柔和的目光。她言谈举止娴静优雅,一看就是一位十分美丽纯洁的好姑娘。在我的想象里,她的长相,与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塑造的美丽纯洁的少女玛斯洛娃一模一样。所以,我在这篇散记里就称呼她“小玛斯洛娃”吧。

小玛斯洛娃开始介绍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她动情地说:“这是我们俄罗斯人民的骄傲——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俄罗斯人对托尔斯泰非常崇敬,从不直呼其姓,任何时候都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多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我首先代表我们庄园全体职上,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来我们庄园参观访问。”她接着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1828年8月26日在这里出生,他父母是我们这个地区很有名望的大地主大贵族。但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不到十岁时,他的父母先后去世。虽然父母去世了,但因家资殷实,他还是在无忧无虑和富裕舒适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他的早期小说《童年·少年·青年》里所描写的那座风景优美的大地主大贵族的庄园就是这座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那位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但不怎么漂亮却能自我分析、羞怯,还好梦想的小主人公,是这座庄园的小主人、作者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的真实写照。”小玛斯洛娃说到这儿,停了片刻,然后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一开始写作,就写他最了解最熟悉的生活,写他家,写他自己。所以,读他老人家的作品,就觉得非常亲切、感人和真实。后来,他为了熟悉生活,研究社会,尝试改革,追求进步,放弃自己的无忧无虑和富裕舒适的生活条件,去偏僻遥远的高加索地区当兵,在沙皇军队中当一个小军官。此后,他又两次出国旅行,到欧洲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回来后,在家乡办学校,进行实践,对农民子弟进行普及教育,维护农民利益,如果地主和农民之间发生矛盾时,他亲自出面调解,当义务调解员。”

我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我想,如果他没到高加索地区当兵,没有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及故事,特别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就不会有如此真实和生动的。

小玛斯洛娃说:“《战争与和平》中的库图佐夫等很多人物,都有原型,而且都是他家里的人或亲戚。《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是他最了解最熟悉的生活中来的,以亲切、感人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俄罗斯人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社会的本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他老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深入生活的一生、调查民情的一生、研究社会的一生、尝试改革的一生、忘我工作(创作)的一生。”

1910年10月28日,他老人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后决定摆脱自己的大地主大贵族生活,把房子和一切财产交给他的妻子,然后离家出走,以此达到他所追求的改革的目的,实现他所希望的“平民化”的宿愿。可惜,没过十天,因他年老体弱,再加患肺炎,死在离他家不太远的一个小小火车站。

小玛斯洛娃领我们去拜谒托尔斯泰墓。从博物馆后门出去,我看见一条小路伸向前方,路两旁没有建筑,没有草原,没有田野,全是又高又粗的冲天的大树,把小路变成了树的小胡同。我们跟着小玛斯洛娃向前走,谁也不说话,默默地向前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走到小路的尽头,看见有—块小平地,中间有一块突起,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是一个长方形的多面体,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雪,和周围的白茫茫的雪地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我们专程来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拜谒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任何特殊的标记,一个普普通通的坟墓。

“真是伟大,真是伟大!”我们代表团副团长张炜在我一旁小声说:

“特老师,托尔斯泰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是不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呀?”

我点头,然后补充说:“还有我国的作家曹雪芹。”

“这三位最伟大的作家,对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巨大贡献。”张炜说。

“对!”我接着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18世纪人文主义的顶峰;托尔斯泰的作品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不仅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而且也成为世界古典小说的顶峰,对以后的小说家们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时,太阳从云隙里露了出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银白的大地,照耀着古老神奇的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给我们一种如释重负和增添活力的感觉。因为,从我们来到俄罗斯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不是阴天就是雨夹雪天。总是阴沉沉的,给人一种压抑感或沉重感。此时此地,我们突然见到了太阳,得到了阳光的温暖,大家激动地喊:“啊,阳光!”

看来,托尔斯泰的在天之灵,可能知道了中国作家们的到来,他很欣慰而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这是雅斯纳亚·波浪尼庄园的阳光!

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阳光!

是托尔斯泰的阳光!

【责编 晓骏】

猜你喜欢
高尔基托尔斯泰庄园
七颗钻石
奇怪的庄园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皱眉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动物庄园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印度KL庄园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