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自觉”说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局限

2009-02-16 02:32黄念然
关键词:局限鲁迅

黄念然 叶 辉

摘要: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关键词:鲁迅;“文学自觉”说;现代性语境;局限

中图分类号:1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1-0166-06

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了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的看法,近年来,关于这一看法引起比较激烈的论争,有持“汉代说”的,有持“六朝说”的,也有坚持“魏晋说”的。鲁迅的这一论断是否科学,我以为,应将之放到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即鲁迅这一论断产生的现代性语境中加以审视,才能作出基本的判断。

一、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以来,面对“中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有史以来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知识理念体系、个体与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等的全方位大转型,面对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意义危机和秩序危机,汉语知识界就一直在各种政治斗争或文化论战中对自己的学术思想或学术范式作出不得已的调整和修正。一百多年来,汉语知识界所努力辨识并倾其全力加以应对的,从实质上讲,就是现代性问题。中国是在外患与内忧、启蒙与救亡重重矛盾下艰难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遭遇此一现代性问题的。对中国人而言,现代化既是一种令人激动的建构与想象,也是一个迂回反复而漫长的过程,而现代性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分期概念或年代学上“古代”与“现代”的时间对比,它还标志着“古代”与“现代”生存性对比张力中生存品质与样式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联系着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等现代化种种指标的社会学概念,更是承载着对社会历史巨变中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危机与抗争、激情与失落种种矛盾之特定体验的心理学概念。“现代性”就是近现代之交汉语知识界所遭遇的“新问题”,它不仅集合了“道”与“器”、专制与民主、巫术与科学、科举与教育、王法与法律、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盲视与洞见等诸多矛盾,而且在文化体验、学术资源的配置、文学史观的形成、文学文体观念的转变、文学批判意识的勃兴以及文学学科意识的确立等诸多方面成了研究和理解中国文学现代转型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向路。中国现代化变迁中的文化层面转换,不仅体现为文化态度上对中国本土传统的激烈否定和对近现代西方传统的全面认同,也体现为对传统思想资源的功能的审视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就文学而言,经学中心主义的式微使得文学创作与批评所持有的理论框架和话语资源由经学转向了美学或文学自身,一种由政教伦理对象向知识对象和审美对象的转变也在悄然为文学本身和文学研究的价值来命名或定位。我以为,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产生的。

二、现代性语境中文学观念认识的三重视域

梁实秋在讨论“现代文学的任务”时曾明确指出:“我以为中国文学之最应改革的乃是文学思想,换言之,即是文学的基本观念,文学是甚么?文学的任务是甚么?中国过去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解答的?我们现在对以前的解答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应如何修正?这些问题我以为应该是新文学运动的中心问题。”这种针对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运动的首要任务(即要破除旧有的文学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的文学观念)的发问和总结可谓一针见血,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实际来看,有关文言与白话、载道与反载道、“纯文学”与“杂文学”、“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等诸多论争,实际上都是从关于文学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开始的。这一基本问题的展开又同文学革命家的文学观念视域密切相关。如果作更详细地区分的话,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文学理论家在文学观念上的视域主要有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个方面,这种三重视域既决定了他们对“文”之内涵的界定,也决定了后来的文学史书写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架构或逻辑出发点。

1.中西比较视域关于文字与文学之区别与联系的论争在清末民初三流派(一是以姚氏弟兄和林纾为代表的桐城派;二是以刘师培为代表的《文选》派;三是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朴学派)的相互驳诘已现端倪,然而,这种论争仍然局限于传统知识域之中难以展开,而文学革命家引西学资源为援军,使得有关文字与文学的比较在一种更为宏阔的西学视界中初步实现了中国文学观念现代性的“软着陆”。这可以从文学革命的两个重要人物刘半农的引述西学和陈独秀的应和中得到佐证。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中对文学的界说、文学与文字之区别,中西方文学定义之差异以及文学的特质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在刘半农看来:“凡科学上应用之文字无论其为实质与否,皆当归入文字范围。”他明确强调:那些能列入文学范围的只有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史传记三种而已,即使将历史传记列入文学,也仅仅是因为“就吾国及各国之惯例而言”,其实这二种“均为具体的科学,仍以列入文字为是。”就算它们一时间“不能尽废”,等到“将来崇实主义发达后”,此种文学废物也“必在自然淘汰之列”。基于此,刘半农得出结论说:“凡可视为文学上有永久存在之资格与价值者,只诗歌戏曲、小说杂文二种也。”这种从文字与文学的比较入手所展开的论述还直接延续到他对文学的内在特质的论述中。在他看来:文字为“无精神之物”,而文学“为有精神之物”,作家必须将自己的精神、意识、情感、怀抱“一一藏纳于文中”,他的作品“始有真正之价值,始能稳立于文学界中而不摇。否则精神既失,措辞虽工,亦不过说上一大番空话,实未曾做得半句文章也。”陈独秀在刘半农这篇文章后面的“附识”中,对刘半农的有关文学界说给予了肯定:“刘君以诗歌戏曲小说等列入文学范围,是即余所谓文学之文也”,并借此申述自己的文学观念说:“文之大别有二,一日应用之文一日文学之文。”这种借西方文学观念来定义“文学”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罗家伦曾遍查桓谭、应璩、陆机、李充、刘勰、章学诚等人的文章论,结果发现谁也不曾“爽爽快快下一条文学界说”,只好将目光投向西方,觅得卜鲁克(Brooke stopfordAugustus(1832-1916)、韩德(Hunt,Theodore white-field(1844-1930))等15家不同的说法,将其归纳为:“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和批评,从最好的思想里写下来的,有想象,有感情,有体裁,有合于艺术的组

猜你喜欢
局限鲁迅
鲁迅防窃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孔乙己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阿迅一族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图画的局限
父与子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