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霞
〔关键词〕 砖; 砖文; 砖刻艺术;
砖刻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61—01
砖作为古今建筑的主要材料,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建造屋舍、宫殿、城墙、道路、陵墓等。 据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砖出土于西周晚期。
砖的出现为先民们创造砖文化艺术提供了条件。据现已公布的资料,最早的砖雕艺术出现于战国晚期,之后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有戳印砖、刻画砖、刻字铭文砖等,为我国古文字和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砖雕艺术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篆刻艺术风格、内容、技法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砖刻艺术是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砖材介质为载体,通过篆刻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以篆字或其他书体文字、绘画为艺术语言入印,传承思想、表达情感。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砖刻艺术是以砖材为载体的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砖因其特殊的质地和制作工艺,具有不同于石质、玉质、金属等印材的内在品质, 宜于表达朴实厚重、简约奇崛、稚拙雅趣的艺术风貌。砖质地松软,刻制时易于奏刀。但艺术表现力是砖刻的难度所在,刻制时用刀力度难以把握,如掌握不好,便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字体臃肿、缺乏金石味之感。因此,在砖刻时要注意做到力度和刀法的协调统一。2. 砖刻艺术是篆刻艺术的分支。其创作过程要遵循篆刻的程式和规则,是篆法、刀法、章法的有机统一体,也讲究边款艺术。3. 砖刻艺术语言比石章艺术更加丰富,更具艺术表现张力。其艺术语言可以是字,也可以是画,亦可字画兼之,不一而足, 表现空间和外延更加广泛。
砖刻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有记名砖(姓名、官名、物名、地名等)、吉语砖(赐福、颂祥、延寿等)、纪年砖(记录时间)、墓志砖(记录死者及其事迹有关内容)、随笔砖等。其特征兼具博大与精微、静穆与简远、粗旷与雄强、高古与稚拙的风貌,与书法、美术、文学相关相息,视觉冲击力很强。综观中国的砖刻遗迹,一砖一瓦记录下了中华文化的古老文明的历史,或斑斑剥剥,或凝重苍朴,或静穆雄茂,或奇崛深邃……
砖刻的篆法、章法和布局,是砖刻创作十分重要的环节。印文的设计要做到砖形、字法、取势、结体布局的相互统一,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方圆对比,统一取势,营造妙境。如“鹰打击长空”一印(见图1),半圆的砖形与章法布局浑然一体,方圆兼备,表现出一种流动高远的境界。二是疏密有致,开合有度,呼应贯气,增强整体感和流畅感。如“到中流击水”一印(见图2),“到”字借边,“中”字嵌于“到”、“流”二字中,“水”字缩位左移,“流”字笔画越过中线,整方印十分通畅。三是虚实相生,阴阳和谐,以巧补拙,增加厚重感。如“问”一印(见图3),巧妙借用砖面一些虚点,大块留白处理得很干净,印边做破边处理,使“问”字中“门”旁和“口”旁虚实统一,印形印边与“问”字印文相统一,产生了雄浑深远的艺术效果,让人产生无尽遐想。四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气韵生动,增加情趣和意境。或取古玺法,大开大合,大疏大密,呼应生姿,和谐空灵;或取大篆章法,雄浑典雅,朴拙自然;或取小篆章法,静穆肃和,清雅遒美;或取隶意;或非篆非隶,等等。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印(见图4),取法甲骨文,爽利简远,自然古朴。
砖质疏散而松软,用刀力度不好掌握,且砖体有气孔,增加了奏刀难度。因此在砖刻作品创作过程中要适度用力,把握运刀的角度、速度、力量,用刀技巧等, 切、冲、敲、削、打等各种手法综合运用。要多实践、多体味、多思考,奏刀前做到心中有数,奏刀时爽利快捷,一气呵成,用刀遒劲有力,不拖泥带水。通过刀法的熟练运用,营造斑剥陆离、粗犷练达的艺术效果。
印稿上砖、边款、钤印拓印也要引起十分重视。印稿上砖或直接在砖上书写,或打底色在砖上墨书或朱书,或打底色再打界格书写等,要练好书法基本功。边款设计要简洁,刻款时用刀要干净利落,笔划起承转折应交待清楚,不宜刻得过细过小,以至影响拓款效果;钤印要依印面大小均匀着泥,垫纸(书)厚度适中,用力均匀。拓印着色不宜太深,要充分考虑用墨(色)与作品主题格调一致。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些“小节”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