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书篇、机趣连环

2009-02-12 08:47胥昌秀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

胥昌秀

[摘要]本文对赵派中篇坠子《双枪老太婆劫刑车》进行创作思想、创作手法、文体结构、叙事特点、口语评说与叙唱风格的分析,论证了其突出的曲艺文学特性,叙事中的曲艺文学趣味美,评说与叙唱中色彩斑斓的语言音调及艺术处理。突出塑造了双枪老太婆带有传奇色彩,具有革命英雄气度的“儒将”风范,展现出一幅幅明快谐趣、生动热辣、气势恢宏的战斗画卷。

[关键词]曲艺文学;人物模式;三迭模式;审美趣味

《双枪老太婆劫刑车》是赵铮1962年根据小说《红岩》中的情节,改编的一部坠子中篇。赵铮选择了“双枪老太婆劫刑车”这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从曲艺文学的角度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赵铮在创作手法方面,注重把握“平与奇”、“隐与显”的对比,注重曲艺文学语言的审美趣味,以及评说、叙唱的口语艺术特点,以说白中多种曲艺表现手法,多种语言音调、多种曲艺技法的巧妙运用,突出塑造了双枪老太婆带有传奇色彩,具有革命英雄气度的“儒将”风范,展现出一幅幅明快谐趣、生动热辣、气势恢宏的战斗画卷。

一、突出的曲艺文学程式与人物模式

赵派中篇坠子《双枪老太婆劫刑车》的演出行时长达40分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如何抓住欣赏者,引领他们,感动他们。需要有一定技艺的。赵铮在创作这部中篇坠子中,运用了传统曲艺文本的“三迭模式”、人物塑造的阶梯模式、使得整个故事紧凑激跃,妙趣横生。

1突出曲艺文学结构程式。

“曲艺文学话语繁多,不易掌握,在编讲和传承中不能不加以程式化,在人物塑造、结构设置和语言运用方面形成了许多套路,经过历代艺人的竞争与选择,一些套路连成系统,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模式。”书篇中劫刑车的主线始终围绕着书胆人物双枪老太婆进行,双枪老太婆、游击队三次与敌军的遭遇中,每一次的交锋均有出神入化的描绘,形成了三番迭进的程式。即:曲艺中篇话本正活部分的“三迭模式”。“三迭模式”是中篇话本中故事“结构采用三番迭进的形式,最终揭露事物的本质或达到某种结局。视为三迭模式。……原则上中篇与短篇也可以采用三迭模式。许多著名书目中存在若干这种三迭结构的故事,传统书目如《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作者在“三迭模式”中以多种笔法,多种书面与非书面的语言构件,扣人心弦的演绎着富有时代审美趣味的传奇故事。以本人的分析作品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整部坠子书的铺叙。

第二部分:双枪老太婆等在桥头与敌人四个岗哨的遭遇;

第三部分:双枪老太婆等与敌警察局长在桥头茶馆内的交锋;

第四部分;双枪老太婆等与敌匪在桥头的激战,最终击毙魏吉伯、叛徒甫志高。

2突出曲艺文学塑造人物的阶梯模式。

河南艺谚说:书无根不生,书无领不起,书无胆不立,书无筋不俏。蒋敬生在《传奇大书艺术》中对“四梁八柱”具体阐述,他说:“总的说,四梁是指一部书的书根、书领、书胆、书筋。八柱是支撑着四根书梁的配角,起着保梁作用。……书胆就是一部书的主角,他(她)的命运变化构成了全书的故事情节,或主要情节;书筋是一部书中必须具有的异趣横生、寓庄于谐的人物,以奇取胜,以趣逗人……解危排纷,别有诀窍。”在这部中篇坠子中,作者采用了曲艺文学的人物塑造模式。

(1)书胆人物:双枪老太婆的举手投足,她在书篇中的统领地位使她成为“书胆人物”。

(2)书柱人物:华卫、金戈是书中的书柱。

(3)书贼人物:警察局局长、魏吉伯、叛徒甫志高是书篇中的书贼。

(4)书筋人物:茶馆老板娘。

以上四类人物模式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形人物阶梯,层次清晰地突出着书胆——双枪老太婆,无论是第一部分铺叙中对她的外形描述,神奇威名的民间传闻,坠子唱腔的人物内心刻画,还是“三迭模式”中每次与敌人的交锋,她的统领地位始终贯穿整个书篇,也紧扣书题。给欣赏者以清晰的故事人物阶梯感、层次感。

二、创作笔法中突出的曲艺文学趣味美

书篇中突出的曲艺文学趣味美,体现于作者对文本内容“平与奇”、“隐与显”的对比把握。“中国的曲艺文学经过一千多年的流变,积累下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经验的积累与趣味的形成,致使业界内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曲艺文学比较稳定的看法,凝结为一系列的审美观念,这些审美观念,一般通过艺诀、艺谚的形式保存和传流下来”。

(一)以平托奇,突出写“奇”。

中篇坠子《双枪老太婆劫刑车》题目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神奇色彩。老太婆的身份之“奇”,身手之“奇”。智谋胆略过人之“奇”,均是构成书篇中神奇色彩的要素。民间文艺理论家乌丙安提出了“故事素”的概念,他说;“什么叫故事素?就是整个故事,不管是短篇的,中篇的,还是长篇的,离开了它就根本不能成立。”他把故事素归纳为“超常表现的人、特殊用途的物、非常行为的事、不同凡响的意、不流世俗的境。”作者在书篇中以三个角度叙述故事之奇。

1超凡之奇:双手打枪为一奇,百米开外,百发百中为二奇,六旬开外的老太太能为枪械之事为三奇,老太太身为我军华蓥山游击队的纵队司令员,带兵劫刑车更是奇中之奇。

2平中见奇:双枪老太婆三番与敌军遭遇的平静、沉稳、泰然,可谓平中蕴奇。

3巧中藏奇:乔装贵妇的双枪老太婆。慢摇鹅翎赏画、品茶、吟诗的双枪老太婆,五十个彪形大汉,转瞬变成华蓥山游击队员;敌警察局局长被飞起的茶壶砸个倒栽葱,彰显的是巧中藏奇。

如果说书篇中作者突出了“奇”,那么其次,就是隐与显。

2以隐彰显,谐趣巧妙。

隐与显的统一,是曲艺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隐的对象可以说是‘用捉迷藏的游戏态度,把一件事物先隐藏,只露出一些线索来,让人可以猜中所隐藏的是什么。狭义的隐语就是后世的谜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叙述故事的曲艺都离不开破谜、解密的语言游戏”。构成曲艺主体的是说书艺术(评书、鼓书、弹词之类)‘听书听扣儿,使扣子无疑是说书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在中篇曲艺文学中,扣子的使用很多,扣子具有“谜”的含义。中篇坠子《双枪》中扣子的应用可谓异彩纷呈。

在第一部分就有:开场“扣子”,拟声“扣子”,开脸“扣子”,碎“扣子,这些扣子的巧妙运用,使故事具有细致、润泽的神秘感。如:拟声“扣子”,拟声“扣子”在此铺陈着书情,提出了一个悬念,而开脸“扣子”,设好了“谜面”,再次提出悬念。书篇中还贯穿了许多碎“扣子”、“枝头”,这些都是扣子以下的最小单位,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小扣子的存在方式。“扣”字在古汉语中释为“纽”,当今河南方言还在使用“扣”字。

请君入扣,是为“谜目”,道破玄机,解开扣子,是为“谜底”,从设“扣子”到解“扣子”的故事过程,给欣赏

者以由隐匿到豁然的心路历程,让欣赏者在一种探秘、寻奇的心理过程中,最终释然、畅怀、明了。

三、说话的艺术

“曲艺是一种言语艺术。即说话艺术……曲艺中的口头言语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自然言语而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艺术言语。这种艺术处理,包括对口语的语音、语义、语调、节奏,韵律等的艺术处理,这样一来,自然口语就变成了艺术口语。因此。也可以说曲艺是一门使用艺术口语的口语艺术。”书篇中艺术口语的运用,是整个书篇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段。其中,文本结构中语言构件运用得生动准确,技艺性评说、叙唱大气恢弘、张弛有度、谐趣横生、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这部中篇坠子的讲述与演示是在一位演员身上体现的,在语言语调中,说书人的语调占主导地位,其语言具有生动的描绘性和强烈的动作性,是中篇坠子的‘底色性语言音调,其他的语言音调或密集交织,或窃窃私语,或高声断喝,或悠然吟诵;或一语点睛,以不同的语调、声调、口气、方言来区别和表现各个角色,而不用特意表明是某某所言,仅凭着语气、声音、语调的显示、对比,就令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一个个性格迥异、色彩鲜明的人物展现在舞台上。层次清晰地用口语语调编织着故事。

四、唱腔的艺术

1开场音乐。

这是一段引场音乐,是在传统坠子前奏[大过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音乐中快板性的节奏、速度,激越的音调昭示着不同凡响的故事。按坠子常规程式来讲,音乐之后紧跟的是叙唱,作者一反常规,在此设计了开场叙说,使人耳目一新,凭添了视听趣味。

2第一段唱腔。

作者在唱腔中注重人物性格、身份、情感的全息把握,在板式、音调、行腔、归韵、插白以及唱腔速度的变化上,突出了沉稳、庄严、悲愤、刚毅、坚定的音调。全段以上下乐句的落音“为主调音,中段的[大寒韵]悲怆而深敛,作者在此设计用鼻音“嗯”出沉痛的旋律,既表现出老太婆的悲愤又不失她的将帅气度。段末唱腔转入紧垛板,腔句势如破竹,神威逼人,末句戛然而止,豹尾闪收。

3第二段唱腔。

是一个趣味性的、调节气氛的“过沟”性唱段。作者运用传统坠子《小黑驴》的音调,以民间曲调中常用的垛句连缀形式,特别是‘儿话音的嵌入,为茶馆老板娘的“开脸”叙唱平添了俏丽、精干的意蕴。一句四川方言的插白,把表演角色切换到茶馆老板娘。紧接着在乔派腔弯的三次变化腔句中,各样时令鲜果、当地特色甜茶点、各种香茗在茶馆老板娘的俏口花舌中娓娓道来。一串朗声哈笑“哈……来杯沱茶,沱茶吧!”爽快的应声“要得!”紧随一长串活泼的花腔,结束此段。起到了释缓紧张情绪,调节欣赏心理压力的作用。

4第三、四段唱腔。

第三段唱腔是一段四十八小节,衔前接后的快板小插段。唱段充满了明快的调色彩,刚毅而富有感召力,显示出双枪老太婆的运筹帷幄和必胜信念。第四段唱腔是整个书篇的结束段,由快板转垛板,唱腔中的速度变化复杂,由!=1445;!=1205;!=88;!=120三次变化。形成了该唱段疾风骤雨般节奏的内在动力。全段由八个上下腔句构成,前七个腔句以宫、调性色彩为主,段中的拟声、口白极富感召力,突出展现了双枪老太婆及华蓥山游击队勇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姿。在唱段的结尾处,口白一语点睛,驳口落音在“商”音上结束了整个书篇,给人以欲罢不能之感。

《双枪》是赵铮先生在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时期,创作和演唱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之一,她以自己杰出的创作才能,深厚的表演功力,为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们,竖起了一座供后人凭吊的艺术丰碑。1962年她演唱了《双枪》,取得很大成功,成为久演不衰的代表曲目。在本年度举行的河南省曲艺会演中,被选为优秀作品。1983年赵铮带领她的曲艺班。应邀参加湖北第二届百花书会作实验演出,演出曲目有《双枪老太婆劫刑车》、《晴雯撕扇》《打渔杀家》等引起轰动。湖北艺术界名人王冼等撰稿评价:“不粗不俗,其细腻雅致不次子评弹”。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
立体构成教学中怎样进行现代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