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宝 陈 培 邢 玲
摘 要: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因此,有必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为基本着力点,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关键词:公民意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2-95-02
大学生是未来政治和经济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未来政治和经济理念与实践的传播者和示范者,对其他受教育程度低而远离政治中心的群体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但 “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1]因此,有必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为基本着力点,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也在课堂。首先,“两课”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让公民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广大教师必须有旗帜鲜明的立场,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也必须有明确的态度。要深刻地挖掘各门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因素,利用典型事例,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地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培养他们公民意识打好理论基础,并改革传统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政策宣传为民主政治意识、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变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灌输为个体道德良知的启蒙、道德人格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团体意识、自主意识。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的兴衰成败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报效祖国的关系,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之中,逐步把公民意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并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要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虽然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方法,但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可使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
二、以课外活动为有效载体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但仅通过课堂教学的手段来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让大学生了解当代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公民意识教育相关的各类文体活动,使其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坚持不懈地抓政治导向、舆论导向和校园文化,要旗帜鲜明地抓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并且把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且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突出培养人才这个核心问题,紧紧围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教育工作,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重点是针对社会和大学校园中一些不健康、不文明行为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真正把公民意识教育转化为大学生自身思想和自觉行动。各种教育活动都要主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坚持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需施教,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以社会实践为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人的政治行动是由他的冲动、思想和他处在其中的情景决定的。”[2]以民主和法治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主要是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形成的。而社会实践活动正是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联结点。基于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化,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社会、课堂和受教育者紧密地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他们在活动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开阔眼界,提高动手能力,增长才干。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计划、有指导的各种活动。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指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各种活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对国情缺乏了解,务实和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的现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公民意识;要结合重要节日和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广泛开展纪念活动,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要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培养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组织学生进机关、到工厂、下农村、走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服务群众,培养民族感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四、以网络空间为新型平台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正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既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这就决定了网络可以成为而且也应该成为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3]因此,必须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来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首先,要建立起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页,充分发挥网络集文字、声音、图片、视屏于一体的优势,赢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归属感。其次,要在网络内容上下功夫,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转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精神食粮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科技状况、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大学生在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出适合我国当代发展的公民意识。再次,在网上通过论坛等途径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平等讨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让大学生在超时空的网络环境中平等地参与网络活动,从中增长见识、明辨是非,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最后,在网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网络公民等栏目,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开心灵的困惑,排解就业压力,正确认识网络“双刃剑”的特点,做到充分利用网络而不沉迷网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9.
[2]威廉·F·斯通著.政治心理学(第2版)[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5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作者简介:
王玉宝,男,江苏滨海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与行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陈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邢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