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

2009-02-09 00:30116023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小平岛疗养区
中国疗养医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11602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小平岛疗养区 桑 进 刘 雷

·心理保健与治疗·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

11602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小平岛疗养区 桑 进 刘 雷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总结了当时我国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吸收了多学科知识的成就,内容涉及哲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历法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渗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1]。本文仅就其基本观点、医学心理学思想,以及对养生学等方面的贡献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基本观点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内经》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2]。

1.1 “形神合一”观 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3],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5],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6]。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否“死于冬”,笔者认为其科学性还需探讨。

1.2 “天人相应”观 《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7]。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医学心理思想

《内经》指出心理活动不是虚构的而是由人体产生的。它认为心理活动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8]。并主张脏腑还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内经》以脏腑作为心理器官是不科学的。但《内经》把心理活动植于脏腑形体之上,同灵魂学说相比较有历史进步意义。

2.1 病因及诊断方面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发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感病因。《内经》对此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情感失调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内因。《内经》认为感情活动与五脏一一对应。五脏所属的情感活动一旦过激,就会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是人们长期处于节奏快速,应激频繁的状态之中,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适应不良导致的,这正是与《内经》的关于情感与五脏关系的论述有相通之处。另外,情感刺激的强度不同,致病的结果也不同,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以致疾病急起,甚至死亡。类似病例比较突出的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喜乐异常,使他突然得了癫狂。而对渐进性的精神刺激对身体的伤害也有明确的论述,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9]。可见,渐进性的精神刺激所致疾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难。

《内经》对情感致病的机理有所认识,指出情感除直接损伤脏腑外,还通过气机引起其他身心病变。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10]。虽然《内经》对情感致病机理的认识与现代身心医学观点有些出入,但不能苛求。

2.2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11],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说明《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2.3 几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12]即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

2.3.1 语言疏导法 《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13],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

2.3.2 情感相胜法 《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14],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从《续名医类案·郁证》记载:韩世良在治疗一个“思母成疾”的女患者时,暗中让女巫告诉患者,她母亲在阴间准备报复克命之仇,患者大怒,“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事例虽极端,但患者“病果愈”。这是“怒胜思”的成功病例。

2.3.3 移精变气法 《内经》记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15],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治愈。祝由是对疾病求助于“神”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者祝说疾病的由来,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16]。疾病是可以用精神疗法控制的,事先了解疾病的病因,可适当选用“祝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2.3.4 针灸刺疗法 《内经》指出,“神有余者写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元中其大经,神气乃平”[17],神有余就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不要深刺,以免伤大经,这样神气才能平和。可见,针灸具有平复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现代临床实践证明,针灸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

3 对养生学的贡献

《内经》从整体观及“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8]。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3.1 少私寡欲 《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19],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20],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3.2 锻炼形体 《内经》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出发,认为形与神有机相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21],指出养神与养形可相结合,通过动形可以怡神。

3.3 须应调神 其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目的。“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22]。强调根据春夏秋冬之寒热温凉的变化适应“生气”、“长气”、“收气”、“藏气”,而进行调养。并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23],一日之内阳气亦有所变化,如同顺应四季变化养生一样,也应顺“一日四时”进行养生。这就与现代人体存在“生物钟”的认识不谋而合。顺时调神也是“天人相应”的观点延伸。《内经》的上述养生心理思想含有积极预防的意义,对今天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对养生学的重大贡献。

[1]黄帝内经·内容简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2]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6.

[3]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

[4]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0.

[5]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6]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重印):205.

[7]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8.

[8]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

[9]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

[10]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0.

[11]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重印):26.

[12]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

[13]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41.

[1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

[15]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16]黄帝内经·灵枢·贼风篇第五十八[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73.

[17]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8.

[18]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9]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

[20]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21]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22]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7.

[23]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第四十四[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6.

2009-06-08)

1005-619X(2009)10-0917-02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