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2009-02-07 08:43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乡写景答题

黄 竞

一、从2008年高考广东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应试的基本要求

以2005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1)从读懂来看,考生必须注意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看注解的提示,揣摩题干中隐含的信息,平时要注意诗歌意象的积累,这些都能帮助考生读懂诗歌。

①题目有“怀归”二字,提示我们本诗写的是羁旅思乡之情。②“旧业”一句的注解也可以告诉我们诗歌写的是思乡之情。③第二题的题干说“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这里实际有提示作用,因为“聊”有“暂且,姑且”之意,说明作者开始登楼是一种闲情,到了最后从思乡之情中猛然醒悟后才有了吃惊。④分析诗中所写之景:广袤的原野中有一条河流,渡口整日横着一条孤舟;四野空旷无人,更不要说渡客了;黄昏将至,远处的荒村冒出了缕缕炊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诗人伫立良久,偶尔听到黄莺的啼叫声;或许是景物相似,恍惚间作者似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猛然间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原来自己的家乡在那遥远的渭水河边。这里,登楼所见之景,正是触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媒介。

(2)从答题来看,考生首先要了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其次要注意审清题意,再次是要熟悉考点,知道考什么。

第一题中,有“颈联”“对仗”两个重要的术语,考生如果不懂,答题就会出错,这告诉我们一定要了解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相关专业术语。

第一题中的“颈联”“一组”“对仗”是审题的关键,第二题中的“感情变化”“联系全诗分析”也很重要,考生如果不能审读清楚,答题可能就出现偏差,造成无谓失分。比如第二题,只答了感情,未能答出感情变化,或者答出了感情变化,未能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第三题看似复杂,实际考查的是诗歌意境的把握,只要将诗歌描述的内容与绘画的画面加以比较分析,就能答对此题。此题的难点是对诗句描述的画面作精准的再现。诗句中的意象是孤舟,而且是“尽日”“无人渡”的意境。因此,画面上有一孤舟,有一“船夫”,且“睡在船尾”,这样才能表现了“无人渡”的情景;而想象船夫身边横放一支笛子,既衬托渡客之少,又表现“尽日”的漫长与寂寞。这道试题,要求根据诗句营造的意境,判断与分析“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的图画能否表现原诗句的内容。考生只要抓住“夺魁者”这个明示信息,便可正面回答上述问题;在“阐述理由”时,应先把握“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然后再从“船夫”“孤笛”的角度切入,分别赏析它们对表现“无人渡”“尽日”意境所起的作用。

二、从广东2004—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解读广东高考命题的特点

从上表逐项分析可知,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如下特点:①考查的诗歌主要是唐宋诗,以五律(3次)、七绝(2次)为主,考查的作家有避熟就生的倾向;②考查的诗歌类别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写景抒情诗4次,咏物诗1次);③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意象”3次,“炼字”3次,“情感”2次,“意境”2次,“修辞”1次,“形象”1次;④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主要有“意象”“意境”“情景交融”“对仗”“颈联”“拟人”;⑤题量多为2道,分值前4次是6分,2008年增加至7分。

整体上看,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的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方面涉及较少,命题的难度相对较小。

三、从2008年高考全国18套诗歌鉴赏题看全国诗歌鉴赏题的命制特点

1. 时代分布:唐宋领风骚。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共涉及21首诗歌,选用唐代诗歌5首,宋代11首,金代1首,元代2首,明代2首。2007年诗歌鉴赏24首诗歌,唐宋共占15首,这说明唐宋诗词是各省考官的首选。

2. 体裁分布:律、绝是重点。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律诗7首,绝句8首,词4首,曲2首。2007年选用绝句11首,律诗6首。

3. 题材分布:写景咏怀为主。2008年21首诗中,写景诗6首(另有3首咏怀诗由眼前景而生发感慨),咏怀诗8首,咏物诗3首,怀古诗2首,送别诗2首。

4. 作者分布:选诗兼顾了名家(相对于考生的熟悉程度而言)与非名家,以非名家为主。

5. 考点分布: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从2008年的试卷看,考查形象类的有5套,考查语言类的有11套,考查表达技巧的有13套,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有7套。

四、2009年高考广东诗歌鉴赏复习备考建议

(1)立足教材,全面备考。

立足教材是指要立足《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去备考。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省的18套试卷和2004—2008年广东卷的考察,我们发现,从选择诗歌的时代来看,主要是唐宋;从体裁来看,主要是律诗和绝句,这与我们开设的《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吻合,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先立足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唐宋律诗、绝句的复习。全面备考是指对考纲上要求的考点要全面落实,从2008年全国各省题来看,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题均不少,因此复习时不能偏废。

(2)讲究技巧,分类读懂。

①掌握诗歌鉴赏常用的专业术语。在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修辞手法上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互文、反复、排比、双关等;在表达技巧上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工笔、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抑扬变化等;在篇章结构上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②注意常见典故、意象的积累。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梅”“兰”“竹”“菊”喻坚贞高洁的品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的伤感等。

③学会读懂诗歌的一些简单技巧。比如,“三看”,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比如2008年广东卷《木芙蓉》,标题就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木芙蓉”,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对“木芙蓉”的描绘,更要知道作者借“木芙蓉”所言之志;有些标题直接表明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2005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怀归”二字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诗人要抒发的是思想之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作来帮助读解,比如,2006年辽宁卷《东坡》第二问是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这里实际上是借这个词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如果我们关注了作者是苏轼,答题自然可以更加准确;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比如,2008年北京卷有一题是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同学注意到了注释中对顾炎武的介绍,自然就知道这是表达作者虽已衰老,但仍然矢志抗清,坚持到底的决心;“细读”、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④要懂得分类鉴赏,熟悉不同类别诗歌特点。比如,写景抒情的诗不外乎“情”“景”二端,可能涉及到的有“观察景物的角度” (包括有上下、远近、俯仰)“写景的方法”(动静、虚实、白描工笔等)“景物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 “意象”“意境”;咏史怀古的诗常常是借古讽今,表达对时弊的针砭,或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内心抑郁不平之气,或者对古人故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手法上看,多会涉及到“古今对比”“借古讽今”“以景衬情”“用典”;咏物的诗常常会“托物言志”,即要关注所咏之物,也要关注作者的遭际,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常常与自身的遭际相关;边塞征战诗的风格特点常常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密切联系等。

(3)审读要求,规范作答。

①要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②要根据不同题目特点,规范作答。比如,关于人物形象的题,答题时主要应答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而“炼字”题一般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考查诗歌意境的题,则往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先再现画面;然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责任编校彭琳

猜你喜欢
思乡写景答题
静夜思乡情意浓
思乡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本期主题:思乡
写景成语连线
思乡美丽又忧伤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