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预设与生成的智慧

2009-02-07 08:43袁国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预设想象笔者

袁国琴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组相对的概念。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预先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环节、教学进程等所作的展望性设计。所谓“生成”,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并灵活地据情施教,以达到阅读教学效益最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统一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活化,身心得以发展,智力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形成。

一、依托想象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及,能超越成人的视角,想你所未做。但是,想象力同人的知识密切相关,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达到瞻前顾后而思接千载、触类旁通而视通万里的境界。小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尚不够丰富,知识结构还不够合理,所以,他们的想象存在着过于感性化和不确定性,有时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更谈不上逻辑性,而且想象过程只注重整体轮廓和故事发展,甚至追逐情节的离奇刺激,不注意对细节的想象和描述。因此,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支点。不同的思维支点,对学生的想象起着启发、导向和暗示的作用。在激发、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有助于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如《特殊的葬礼》一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即将枯竭的塞特凯斯瀑布的形态。教学时,笔者要学生找出描写瀑布的语句:“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在理解了“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词语的基础上,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假如你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仿佛置身瀑布前。经过一番阅读、思考,学生们入情动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它早已失去往日一泻千里的气势,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条带状水流往下淌。人们来到这里,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说:“原来的瀑布多么壮观,可现在竟如此惨不忍睹。”有的同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浪费水资源,乱砍滥伐树木的人真可恶。”……说着说着,群情激愤,大家扼腕痛惜。在这预设的教学过程中,生成了学生个体色彩浓郁的多元体验与独特感受。

二、关注细节

一个很小的教学细节,会是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更是一种极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善于把握细节,捕捉动态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判断、取舍,因势利导,发挥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环境和改变而调整教学程序。

笔者在教学《灰惊鸟》一课时,学生学得挺投入。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在“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一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文章的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作者会欢呼什么。学生似乎也被文中灰惊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感染了,感慨万千。有的说:“哇塞,这场面真是激动人心!”有的说:“啊,这儿真是鸟的天堂!”有的说:“能看到这么多的灰惊鸟归林,我真是三生有幸哪!”突然,小诚诚笑容可掬地站起来说:“啊!我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多的鸟,今天只能是一饱眼福了,可惜,我没带枪……”

最后一句话回答得很轻,不少同学没听明白。霎时间,笔者愣住了,听清楚的同学议论纷纷。笔者经过一番思索,然后朝小诚诚微微一笑,说:“你走到作者和同学的对立面去了,请你先坐下,我想请小韬给大家讲讲他妈妈前不久赴加拿大考察时的见闻——人与动物的关系(笔者在他日记中了解到这情况的)。小韬很乐意,他娓娓道来:“在加拿大半个月,我妈妈先后看到过9次松鼠,妈妈说她仿佛到了童话世界。那儿的松鼠不怕人,你站着看它,它趴在树上看你。我妈妈想把这情景拍下来给我看,就靠近小松鼠,小松鼠见有人追才藏起来。更感人的是加拿大有个地方夜里常常有黑熊出没,人们怕自己受到伤害,又不愿伤害黑熊,就索性把底楼敞开着让黑熊在夜里光顾……”听着听着,同学们陶醉其中。加拿大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震撼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小韬刚讲完,小诚诚就一本正经地站起来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去加拿大!”笔者笑着问:“你带不带枪去?”他一脸认真地说:“不!不!”笔者兴奋地说:“欢迎你,回到我们中间来了。”这是一支课堂小插曲,一个细节,笔者巧妙地借小韬之语,消融了一个错误的想法。

三、重视质疑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尽管他们的探索、研究不一定都能生成新的知识,但可以产生新的碰撞,这种碰撞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都会发生。这种碰撞不仅能增强辨别正误的能力,更能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增强探根求源的意识。

笔者曾听人执教《生命的林子》一文,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结尾的中心句来读懂全文,首先出示中心句:“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进而让学生读读句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谈出了此话所蕴含的道理,也明白了这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我觉得这句话有点小毛病,可我又说不清。”这位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悟悟看。”一番思索过后,有学生说:“在这句话的‘成才前加个‘想字,这句话的意思会比原句清楚。”也有学生说:“把这句话改成‘一个人成才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就对了。”讲着讲着,刚才质疑的学生举手说:“对了,这句话犯了意思表达不严密的毛病。”这时,听课教师也感觉这句话确实有语病,纷纷点头称是。课堂上,教师虽然没能按设定的思路前进,但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适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四、联系生活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时空是有限的,如何突破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连接学生无限的生活空间,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借助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调动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的认识情感,利于促进课内外的联系。

笔者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一句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说说像雪松一样以退为进的事例或词句。学生讲出了大量的事例和句子。事例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篇文章的价值就在于它带给我们思考、启发,学习了这篇课文,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读书感受等谈自己受到的启发。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猜你喜欢
预设想象笔者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