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静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教学反思通过两节课的教学,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单纯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更清晰准确的掌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