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马小宁
中国制造业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复杂的角色。它既是中国崛起的基石,“供养”着世界,也使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畏惧心理。如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大量出口向满足内需转型,这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权威经济预测机构——“全球透视”世界产业处主管普瑞马库马(Premakumar)博士。
环球时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会产生何种影响?
普瑞马库马:以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国内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来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收入的上升会日益增加人们对一些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然而,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并不必然以其他制造业大国的损失为代价。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欧洲、日本要快很多,日益上升的国内需求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其结果是,随着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出口在整个制造业的份额将开始呈下滑趋势。随着中国的制造业逐渐从出口导向型转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型,这种需求增长就会为美国和欧洲依然保持相对优势的制造行业扩大向中国出口打开机遇之门。这些优势产业包括航空业、产业机械、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相反,在短期之内,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潜力在于满足国内需求增长最迅速的家用电器、低技术含量及中等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和纺织产品等方面。
环球时报: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在制造业上超过美国,将结束美国在制造业的百年统治地位。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谁在制造业上称王,谁就是政治、经济的全球霸主。这一说法今天仍然适用么?
普瑞马库马:制造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在中国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过去,工业增长可能是衡量繁荣和国力的普遍、单一的标准。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服务业日益上升的重要性已明显侵蚀了制造业的支配地位。
环球时报:当今世界,美国、德国都是制造业强国,与美德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什么?
普瑞马库马: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和德国的制造业优势在其技术创新的领先而非数量上的增长。中国制造业目前的迅速发展不是技术驱动,而是由于大量人口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的大量需求导致。近期,满足这种需求依然是中国制造业增长的优势所在。而西方制造业的技术优势仍将保持。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有发达、成熟的研发和学术机构,并通过立法保护知识产权等有效措施为研发提供了动力。
环球时报:全美制造商协会会长恩格勒认为,中国制造业只有转变为内需驱动型才能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
普瑞马库马:当然。事实上,最新的证据显示,中国的出口产业相对于国内需求已开始减速。我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也提到了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