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2009-02-05 03:56王本道
散文百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刘大爷瓜棚小院

王本道

退休之后,远离了繁文缛节,往来应酬,每日里读书写作,以文会友,过得倒也悠闲平静,逍遥自适。但由于长期蜗居小城,心绪被钢筋混凝土的围困,时而无端地怀揣一腔郁闷。炎炎的夏日里,蓦然想起了当年下乡插队时曾生活过的农家小院。于是,赶忙呼朋唤友,驱车前往辽南山区那心仪已久绿树环抱的小山村。

驶出喧嚣的市区,眼前渐渐豁然开朗,透过车窗刮进来的风,让人感到好清爽,好痛快!心中的郁闷,个中块垒也都随旷野里的轻风荡涤而去。一个小时之后,汽车便驶进辽南山区,视野中的地形地貌也起伏跌宕起来。这是四十年前我时常走过的路,当年还只是条狭窄崎岖的山路,现如今已经是对开八条车道的高速公路了。路旁的景观也是我极熟悉的,高天流云之下,那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的绿海,让我目不暇接。山顶上的一棵老树,绿得恣意潇洒,古朴虬劲的树杈尽情展示着旺盛的生机。山中间多层次排列的,是挺拔秀美的柳杉,树梢间,似有缕缕野游的闲云环绕抚摸着鲜绿的枝叶。山脚下便是漫无边际的山核桃、榛树和不知名的藤蔓植物,一方方整齐的果园错落其中,使莽莽苍苍的山野凭添了几分娟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真是博大精深,置身其中,似能听到无言的植物向我诉说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遂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当年插队时,我们六个男女同学组成的“知青点”设在生产队长刘大爷家里,他家有正房五间,由夫妻俩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居住。我们三男三女住在五间门房里,中间是厅堂。正房和门房之间,是方方正正的院落,足有一亩地的面积。院子里,栽有苹果树、梨树、李子树、樱桃树、种着茄子、芸豆、丝瓜、葫芦、西红柿等蔬菜。每年初夏,刘大娘和女儿翠花都把丝瓜、葫芦等蔓藤作物精心搭起豆棚瓜架,几天的工夫,偌大的棚架就爬满了一层层油绿,遮蔽起一片浓荫,加上精心浇水施肥、整个小院藤蔓盘绕、绿荫如盖。院子的一角,置有一盘灵巧的石磨。刘大爷一家待我们极好,嘘寒问暖、呵护有加。每天出工,并不派我们重活,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哪能指望你们去种地啊,只要把嫩身子练结实了就好,迟早要去干大事的。”“青年点”本来是单独开伙,同学们轮流做饭,但是在城里长到十八、九岁,没有人能做好饭,特别是对乡下那口一米直径的大锅和催火用的风匣子,更是一窍不通。于是,多数时间,我们是与刘大爷一家搭伙吃饭的。特别是到了夏天,我们干脆把从公社粮店买来的口粮和青年点菜地里摘下来的菜蔬,统统拿到刘大爷家里,每日三餐吃在一起,俨然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每到傍晚收工,我们回到“青年点”里,先是每人从井里打一桶凉水,擦洗一下身子,洗去一天的污垢,这时,刘大娘和翠花早在绿棚架下摆好了方桌,端出娘俩预先做好的饭菜。这娘俩煞是手巧,硬是把常见的蔬菜做出了花来。她们把几个茄子中间挑开,夹上用虾酱、鲜玉米、碎辣椒和成的馅,蒸熟后再浇上用地瓜粉调成的汁,老远就能闻出香味来;芸豆由她们切成细丝和红辣椒爆炒;土豆烀熟加上点猪油,用农家大酱调成泥……绿荫瓜棚之下,我们几个同学和刘大爷一家常常边吃边聊,直到月上中天。

循着熟稔的村路,很快找到了刘大爷家。离开这里三十多年了,此间也曾返乡几次。大爷、大娘已经仙逝多年,女儿翠花嫁到外村,已经做了姥姥,二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在外省工作。与我同龄的大儿子春厚在镇上中学担任校长,已经在前几年退休。本来在镇上是有住房的,但他舍不得乡下的老屋,时常和老伴住在乡下。听说我要来的消息,他提前约了在市里工作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回乡,加上提前赶来的乡亲们,还没待进院,就把我们团团围住问长问短。细看我曾生活过的农家小院,也是今非昔比了。那一排五间的门房已经荡然无存,代之以透明的院墙,五间正房原是草苫的尖顶,如今已翻建成乌瓦青石的宽敞瓦房。只是那院落依然如故:瓜棚豆架、绿树浓荫、蝉鸣鸟唱,白色的葫芦花、淡黄的丝瓜花疏密有致,浓密的枝叶间垂挂着一个个小巧的果实。热情的主人引领我们房前屋后,屋里屋外转遍之后,依然在绿荫瓜棚下团团围坐。虽然老屋已经翻建,室内的陈设也同城里一样“现代”,但是这朴实无华的院落还是让我找回了四十年前的感觉。春厚的妻子——当年我的知青伙伴还依旧是那样的快言快语。她喋喋不休地说:“王哥,听说你要来,我带着两个儿媳老远的跑到翠花那儿学艺,她和俺娘当年做的那几道菜算是学着做出来了,也不知味道对不对?难得你还有这份心思啊!”说罢,赶忙招呼着两个儿媳上菜。

本来就是农家女,自小随着妈妈围着灶台转,做出的菜味道自然不会差的。只是当年乡下油水少,一年只靠杀年猪攒下的一缶猪油,平时做菜舍不得多放,菜的味道自然显得清淡。如今油放得多了,反倒感觉发腻。饭桌之上,我发现多了两道菜,清香可口,却没见过。问过主人之后,女主人笑殷殷地说:“是野菜呀,一个是扫帚菜,一个是苋菜。”我问:“当年怎么没见上桌呀?”她说:“那时,乡下人饥困着,这些野菜也十分精贵,没待长大就被人采光了,现在呀,日子富裕了,房前屋后长得满都是呢!”轮到吃主食时,两个年轻的媳妇端上了饺子。我忙说:“还是吃我们当年的玉米碴粥才好。”男主人恍然大悟地拍着大腿说:“唉,怎么把这事给忘了!”于是,在小院的一角,我和男女主人共同推起了磨杆。静听着石磨碾碎玉米那悉悉瑟瑟的声响,眼见着黄澄澄的玉米碴从磨盘中汩汩淌出,四十年前在这农家小院里的知青生活,如诗如画地在眼前一幅幅迭出……

一千年前,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先生诗兴大发,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在得意之时也曾做过皇帝的近臣高官,佳肴美酒锦衣玉食自不在话下。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个人得失而奴颜婢膝,一生之中追求的人间之真味。细细想来,这实在是做人的真谛。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全然不必去为猥琐之事烦恼。时常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之中,宛若仙居,不被亵渎,不被污染,不为世俗所困,让心绪于澄明宁静之中羽化而升华。

趁着拥有生命,我要时常光顾我的农家小院,尽享人间“清欢”之真味。

猜你喜欢
刘大爷瓜棚小院
南瓜棚下好乘凉
施文敏
有梦小院(节选)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我不接待
春到小院来
一只叫大花的狗
不吃苹果
孤单大半辈子,他娶回了“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