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翠菊
摘要学习判断作为元认知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本文主要研究小学生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受个体记忆能力及元认知监测能力的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学习判断的相对准确性及绝对准确性都有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学习判断 准确性 相对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学习判断作为元认知监测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研究始于Hart(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晓感(FOK)判断的博士论文。二者有相同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而学习判断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学习判断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及有效利用各种记忆策略非常有效,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方面,小学生可塑性较大,模仿能力较强;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学习判断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提高,学习者可以通过有效监测自己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小学生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1 学习判断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1.1 学习判断的概念
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指对当前已经学习过的项目在随后测验中的预见性判断,是人们在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预测。研究学习判断旨在揭示个体对自己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了解和预测程度,以及对自己学习和记忆活动的控制能力,为人类有效学习和记忆活动提供理论基础。
1.2 学习判断的分类
学习判断可以根据发生时间和判断对象进行分类。按其发生时间不同分为即时学习判断(immediate JOL)和延迟学习判断(delayed JOL)。在即时JOL条件下,被试学完一个词对后,马上对所学的词对在以后回忆测验中的成绩做出预测;而在延迟JOL条件下,被试在学完部分或全部词对后,再对所学的部分或全部词对在以后回忆测验中的成绩做出预测。
2 学习判断准确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于JOL准确性的年龄差异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心理资源限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资源存在年龄差异。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能够同时加工的信息量较少。Son和Metcalfe在其实验中证实JOL存在两个阶段,首先是根据线索熟悉性等信息的快速尝试提取阶段;第二阶段是根据尝试提取的信息或者其它信息确定JOL判断等级。在即时判断时,被试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JOL判断。因此,心理资源的限制导致低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尝试提取或者利用尝试提取的信息。这样,低年级学生只能根据对学习项目难度的判断和在学习项目时获得的编码流畅性等较少的信息做出JOL判断,JOL判断准确性相对较低。所以我们据此推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分配较多的心理资源加工任务中所需要的信息,儿童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就会不断提高。
第二种解释是学习判断所依据的线索不同。Koriat和Maayan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利用编码流畅性来预测回忆成绩及学习判断是不可靠的,提取流畅性是预测回忆成绩及学习判断的较好的线索。根据Koriat(1997)提出的线索利用模型,学习者可能利用三种线索:外部、内部及记忆性线索进行学习判断。记忆性线索主要包括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在联结学习任务中,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是存在差别的,编码流畅性是个体在对学习项目进行编码加工时的难易程度的体验;而提取流畅性是个体在做出学习判断前尝试回忆时对靶项目提取的难易程度的体验。回忆测验也是一个提取的过程。相对于编码流畅性,提取流畅性更有可能提高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因此,个体在做出学习判断时,依据两种流畅性的比重不同,就会造成判断准确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更多的依据提取流畅性来预测回忆成绩,学习判断准确性更高。
3 小学生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研究
对于学习判断的发展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学习判断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并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变化不大,例如,Dunlosk等研究发现,年龄对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只有很小的影响。另一种观点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和提高,从纵向角度分析学习判断中存在的年龄差异。例如,Claudia等以一段小故事为实验材料,然后要求被试做延时和及时判断,通过实验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学习判断能力逐渐增强,同时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监测性能力不断发展。在学习判断研究中,一些研究也认为,与相对准确性相比,绝对准确信能更灵敏的反映人对自己记忆水平的预测能力。因此本文主要论述绝对准确性的发展研究;同时,简要概述相对准确性的发展研究。
3.1 即时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研究
一些研究者比较关注即时学习判断的等级及其准确性。俞国良和张雅明以即时逐项学习判断为指标,考察了四~六年级学习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元记忆监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同时,贾宁通过实验证明,与四、五年级相比,六年级学生即时逐项学习判断准确性显著较高,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元记忆监测水平的发展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刘希平等以小二、初二、大二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证明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学习判断)准确性从小二到初二发展迅速,表现出显著差异。其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判断能力及元记忆监测能力有随年龄不断发展的趋势。
关于JOL准确性具体发展模式,一些研究者提出:儿童监测性判断能力的增长呈波浪式向前发展。李景杰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监测性判断呈波浪式发展:13岁和15岁是两个高峰点,10~12岁没有明显增长;12岁~13岁之间有明显差异,14岁~15岁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俞国良和张雅明研究了四~六年级学生的逐项学习判断,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判断等级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四年级儿童的判断出现高估,五年级儿童出现低估,而六年级儿童的判断较为准确。由此可以推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判断准确性呈现波浪式的变化。但是小学儿童的JOL准确性发展模式究竟是呈波浪式变化还是持续发展,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3.2 延时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研究
以往大量研究证明,延时判断的准确性高于即时判断的准确性。并且延时判断准确性随年龄有一定的发展趋势,贾宁通过实验证明,四年级学生出现了预见偏差,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却未预见偏差,即在延时判断的条件下,五、六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更高。Schneider(2000年)以幼儿园、小学二级和四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证明,在延时实验条件下,二、四年级学生的总项判断的准确性比幼儿园学生更高,表明延时判断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发展趋势,同时该研究也表明延时判断的准确性更高。周楚等以学习困难儿童(三、四、五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在JOL判断等级上,三年级明显低于四年级和五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学习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学习判断等级及学习时间都出现的一定的发展趋势。
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前景
首先,以往研究中只是关注小学生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大部分只是关注即时判断的准确性的发展研究或者延时判断准确性的发展研究,很少有将两者的准确性发展进行对比研究的。这一方面应该成为研究者以后关注的方向。
再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理论为实践服务。学习判断的发展研究和个体差异相结合。例如,学习判断和认知方式,学习判断和奖励方式相结合,来进一步探讨小学儿童JOL准确性的发展研究,这些方面可以成为研究者今后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陈功香, 傅小兰. 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2): 176~184.
[2] Son,L,K,& Metcalfe,Judgments of learning:Evidence for a two-stage process[J].Memory and cognition,2005,33(6):1116-1129.
[3] Asher Koriat, A.,& Hilit Ma'ayan, H. The effects of encoding fluency and retrieval fluency on judgments of learning[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5.52: 478~492.
[4] 贾宁. 学习判断的发展研究. 博士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5] 邓铸, 张庆林. 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0.20(1): 38~41
[6] Koriat, A. Monitoring one's own knowledge during study: a cue-utilization approach to judgments of learn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126: 349~370.
[7] Claudia M. Roebers , Nicole von der Linden ,Wolfgang Schneider ,Pauline Howie.Childrens metamemorial judgments in an event recall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97 (2007) 117~137.
[8] 贾宁, 白学军, 沈德立. 学习判断准确性的研究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03).
[9] 俞国良, 张雅明. 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3): 1~5.
[10] 刘希平, 唐卫海. 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发展. 心理学报, 2002.34(1): 56~60
[11] 唐卫海, 刘希平, 方格. 回忆准备就绪程度的判断准确性与记忆成绩的相关. 心理科学, 2006.29(1): 91~93.
[12] 李景杰. 元认知: 10~15岁少年儿童记忆监控能力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89(1): 86~93.
[13] Wolfgang Schneider, Mechtild Vis? Kathrin Lockl, etc.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children's memory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 a judgment-of-learning task[J]. Cognitive Development, 2000.15(2): 115~134.
[14] 周楚, 刘晓明, 路海东. 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l(3): 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