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2009-02-05 06:18刘宗国
科教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

刘宗国 李 鹏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结合青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措施,提出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弘扬和践行大学精神,高校更要坚持以和谐校园文化影响和引领社会。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和谐”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对当时社会理想化的价值目标。当前,人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是建立在富裕群体的利益增进同弱势群体生活处境同步改善的基础之上,因此能够协调好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能够使社会不同群体和各个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而激发社会活力,使社会呈现出公正状态,也就是科学的发展观成为社会和谐的客观标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一直将和谐作为自身的根本诉求和核心理念。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是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土壤和平台。

当前,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现实价值,把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明确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在理论界始终是关注的热点之一,包括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在内的不同学科都曾尝试从不用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构筑校园文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做法。从校园文化的质的规定性来看,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校园物质载体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自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以后,和谐校园文化命题的提出也相应而生,基于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势在必行。

1.1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增强学校软实力的需要

大学软实力主要是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的一项基础工程,实施这一工程尤其要注重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等要素,这些要素的优化与配置皆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

1.2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协调德、智、体之间的发展关系。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还要注重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2 青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措施

当前青岛大学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但也存在着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只有认真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关系、大力促进校园和谐,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大学。

2.1 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山东省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验班,遵照“文化育人”的理念,构建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由“经典导读与文化传承”、“自我塑造与实践行动”、“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琴棋书画与艺术体验”四个版块构成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与文明对话,渗透美育和德育,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2.2 正确处理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等,而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主要表现形式是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积极改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完善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优化工作学习环境。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维护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典雅的标志性建筑,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岛大学充分利用依山傍海的优美条件,挖掘环境育人资源,营造出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建设了百卉广场、海月广场、宇园、曦园、莘园、孔子雕像、鲁迅雕像、天体运行雕塑等几十处富含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人文景观和休读点,对学校所有楼宇、道路进行了蕴含文化元素的统一命名,学生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感受着追求新知、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2.3 服务青岛,以和谐校园文化影响和引领社会

学校在开放办学中致力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04年,学校制定了《青岛大学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市政府以正式文件转发全市。行动计划涉及了文化服务、科技合作、项目咨询、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内容。该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开放办学的内容,密切了校地关系,标志着我校与青岛的互动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把大学精神引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又在城市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我校与城市互动共进的重要内容。2004年,在我校专家的建议下,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全市“城市精神”大讨论,我校专家学者承担了“城市精神”讨论的策划与论证工作。在两年的时间里,全市市民积极参与,提出了若干建议,确定了“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这次“城市精神”的讨论,促进了市民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对青岛的和谐城市建设及后来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成功举办,学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分布在竞赛组织、行政文秘、医疗服务、技术运行、开闭幕式、媒体运行、新闻宣传等多类岗位,用真情微笑和专业服务保障了赛事顺利运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志愿者、青岛志愿者、青岛大学志愿者的风采,成为青岛“微笑的城市名片”,与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风气,“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青岛形象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 陈新华,徐永生.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团结报,2007-02-06.

[2] 柏京津.大学和谐发展的理性思考[J].科学时报·科学与文化周刊.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弘扬大学精神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探究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气质”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