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成语及其文化涵蕴

2009-02-05 06:18童尚兰吴昌林
科教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左传成语

童尚兰 吴昌林

摘要《左传》作为星光斑斓的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稍稍留意,则可以从这部智慧之书中发现很多散见其中的成语珠贝,可以说,这些小的成语珍珠一起串联起《左传》这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关于《左传》中的成语,有学者从语言的角度作探讨,本文试图从关注《左传》中的成语的特色入手,分析这些成语对后世创作的巨大影响,再从中探讨《左传》成语里浓缩的丰厚的生活智慧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左传》 成语 文化涵蕴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左传》被奉为“十三经”之一,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叙事详瞻,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包容着蔚为壮观的成语,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成语分类大辞典》收录有来自《左传》的成语共计323条。笔者也曾查阅《中国古典典故辞典》,发现这些被收录的成语,大多数都被当作典故经久不衰地传承在文学和民间,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左传》中的成语,有着成语都具有的精炼的艺术性,具有作为一部史书的见解精炼;具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也有作为一部外交辞令的论辩有力,得体自然;还具有作为一部战争史的紧张搏杀,扑朔迷离。使得《左传》文辞内容简洁,而内涵意义十分丰富的简洁与博大的和谐统一。

1 《左传》的成语,具有简洁精炼,生动形象。哲理思辩的语言特色

1.1 《左传》成语的简洁精炼性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用简洁的成语,三言两语就描绘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如出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鼓作气”,作者通过对长勺之战的记述,全文才二百余字,而曹刿对战略战术问题的论述更是寥寥几十字:“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在简约的言论中就描绘出了曹刿缜密的思维,对“一鼓作气”精辟分析,还结合情境做了生动的阐述,言约意丰,令人叹服。

“假途伐虢”来于《左传·僖公二年》,在一开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就交代了整个故事的经过:晋国以美玉做诱饵借道于虞国去讨伐虢国,而虞君无视唇亡齿寒的道理,禁不住宝物的诱惑,最后借道给晋,中了奸计,导致丧失整个国家。 “假途伐虢”从此产生,指喻因眼前小利而遭人算计失去大事,这样一个成语负载着特定条件下,很多隐藏的纵横开阖,波澜曲折历史故事和一个如此沉痛的历史教训。

“晋侯拭面,原轸谢过”来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晋军俘获了秦三名名将,襄公因母说情将其放归,晋军主帅先轸听说后,“一时怒极,唾君之面,无理甚矣”,襄公不但不生气,反而拭面,从容不迫地承认过错,这一历史佳话,晋襄公的顾全大局,君臣间的无隙就囊括在这八字成语中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联想的空间,后来引用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善于容纳小过,勇于修正差错,胸怀宽阔的人。运用成语,可以将丰富的内涵容纳在片言之中,既见落墨精当,运笔娴熟,也见出对文化典故掌握的熟练。清人方苞认为,《左传》作者是写文章的大手笔,运用语言的功力,就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办不到,可谓推崇备至了。的确,在《左传》中的每一个成语,都有着特定的涵义,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从而让《左传》篇篇精当,字字珠玑。

1.2 《左传》成语的形象生动性

形象生动,主要是描写人物的,通过各种比拟,夸张或借代或幽默等手法让反映的对象灵动活现出来。《左传》是一部编年史,主要运用记录来叙事,作者在描写之际,就有很多可以生发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些各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左传》不光是历史记载,更是文学创作,兼真实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在《左传》中,有大量描写人物形象的成语,如描绘人物以大势为重,心胸宽广的“大义灭亲”,“无偏无党”,“聪明正直”等;写人愚蠢粗莽的有“不辨菽麦”,“赳赳武夫”等;绘谦让礼貌的有“退避三舍”,“推不言禄”;写人物贪婪的有“唯利是图,”贪天之功” “贪得无厌”;有知恩图报“结草衔环”的善良老者;也有“尔虞我诈”,“乘人之危”的丑陋小人。这些精炼的语言风格,描写画龙点睛,刻画入木三分,形象对照鲜明。通过成语可以想象得出人物的美丽善良,丑恶歹毒。同样也有很多描写战争的如:厉兵秣马,问鼎中原,辙乱旗靡,一鼓作气等等。也有治国方略的,像楚才晋用,除旧布新,从长计议,惩恶劝善,遵时养晦,明德慎法,宽猛相济,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告诫国君应避免“政出多门”和“使医除疾,必曰遗美”等治国良策。有描写生活简朴的:居不重席,备尝艰辛,筚路蓝缕,疲于奔命,跋山涉水等等。还有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谊的,如:写朋友间的盛情:“班荆道故(把荆条铺在地上,一起坐在上面谈论过去的事。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共叙旧情),宾至如归”; 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 兄弟间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的同心协力以及家庭间的“其乐融融”。甚至是《左传》中的相对严肃庄重的外交辞令,都是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这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在战乱纷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活泼生动的成语文化,对后人释读文化典籍增加了审美趣味,形象性所具有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功能也让后来接受者更好理解那些早逝的峥嵘岁月。

1.3 《左传》成语的哲思深刻性

汉字是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本身代表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它的意义往往不单一,由四个或更多的字构成的汉语成语,就形成了更为丰富的世界。汉语成语凝练了国人思想和思维认识,把难以表达清楚、羞于启齿的千言万语的想法浓缩在成语里,然后又借助汉语成语去开拓自己的思维。

《左传》中的成语,是春秋时人们聪明才智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它对成语的应用,还是它的故事转化为成语被后人引用,这都说明了《左传》中成语的巨大价值。

倍受欢迎的成语都是和人们生活贴近又很实际的语言。蕴含了先秦人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的思考。

在《左传》里,有很多充满哲理思辩的成语,如《左传.文公十七年》引用古谚“畏首畏尾,身长几余”表示要是前怕狼后怕虎,既不敢进,也不能退,不能有什么作为,来表示自己将“背城借一”的决心;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来说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不孤立,利害相关休戚与共的道理;告诫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不要逞强鲁莽,需要“量力而行”,适时“知难而退”才是明智之举;还有饱时须为饥时虑的“有备无患”;不因一叶而障目,“不以一眚掩大德 ” 的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等等。凡事贵在坚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虎头蛇尾,须有始有终。有对己的严格,不要屡犯错误,一错再错的“一之谓甚”,还有对人的宽容:“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大度等等,所有这些都蕴涵着智慧的光芒和哲理的思辨,集聚着文化道德和社会思想的精髓,给人以或智慧的启发或经验的引导。就像有人曾说过:成语是良善的,给人鼓励,祝福,赞美,告诫等,总之是将人引向良善。《左传》中的这些成语,是春秋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为凝练的语句,体现着他们特有的生活情态,被后人作为文化涵养和表达的需要,屡次引用,也是《左传》被视为经典之一大原因。正如于丹在她的讲坛中所说:“真正的经典是精而近的,平易近人,易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是简单朴素的大道理。”《左传》中的成语,多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连的,或作行为道德的见证,或是历史和寓言的启示,大都有典可查,有很强的概括力,事实上不明白的事,一用成语就使人完全领会。《左传》也因为有了成语,更富有可读性,《左传》中的成语在成语集萃里,也可以称得上是经典成语了。

2 《左传》中的成语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在春秋时代,诸侯间斗争往来频繁,委婉有力的外交辞令是非常讲究的,刘知几在《史通·言语》中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辞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当时的辞令风格"在极尽谦恭文雅之中往往内藏锋芒!显示决心和力量。外交辞令中的成语的引用,为适应特定历史条件下说辞讲究的平实典雅和委婉蕴藉的需要,这种“美而敏”的应对多次出现,可以看出它绝不是说者的地位和修养的象征。而是为整个社会所共同遵用的价值准则。如“城下之盟”,“币厚言甘”,“言归于好”之类的外交的言辞,说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出于《左传》的成语,由于自身具有丰富的史料性质和深刻内涵,可供人们学习借鉴;以及《左传》的历史地位,也加深了人们对其中成语的熟悉程度,取用时更得心应手。还有成语具备的在表达上的生动形象,文雅含蓄和言简意赅的效果,因此,《左传》中的成语被后人引用的很多,大部分是文学作品上的警句,要么化用,要么是直接引用。

早在经学纷争的汉代,就有不少文人学士采用《左传》的成语典故,如汉代赵壹《吊蔡邕文》:“冀澄河之远日,忘朝露之短年”中前一句就出自于《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中的成语“河清几何”就形容不能无休止的等待,需要当机立断的干脆和果敢。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中“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一句,化用了《左传.成公四年》中的钟仪身囚北方仍头戴南冠,“琴操南音”的爱国情结。

在唐宋的诗词文章甚至明清的作品中,《左传》的成语也随处可见。如明汤显祖的《南柯梦记》“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中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就是直接引自《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言两地相隔甚远,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中“居安思危”出自于《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在现代文学中,也不乏出于《左传》中的成语典故。 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对于封建时代的几部旧小说,极力加以表彰,……这可说是那表彰者的数典忘祖”中“数典忘祖”出自于《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左传》中的成语典故,从使用到流传都是随着人的意志而起作用的,所以成语应用的语境和形式都各不相同。有些可能还保留着原意,有些却发生了潜在的或褒贬互易,或理据增减,或义项消长的种种变化。在语言的选择中“适者生存”,留存下的那些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成语,体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为文学的舞台增光添彩。

3 《左传》中成语的文化涵蕴

成语,是语言的约定俗成,凝结着古人的文化智慧,而文化,是以文化成天下,成语作为文的浓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诞生于《左传》中的众多的成语,从她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可以看出其蕴含的丰厚的人文价值。

3.1 体现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

晋代杜预作《春秋序》说:“到《左传》的语言,云“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委婉含蓄代表着《左传》时代人们的审美时尚。这里面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春秋时士大夫“不学诗,无以言”,其是在外交场合,赋诗作为一种隐喻式的文雅表达。如果赋得不得体即所谓“不类”轻则被人耻笑,重则甚至引起战争,所以他们都必须精通诗书。以赋诗、引诗的方式暗示本意,显得严谨而郑重。对话尽管说得含蓄,但作为对话的双方都是心领神会对话的要害。陈说态度诚恳朴实,谦恭有礼,而又不失高贵的风度,这是古人的彬彬有礼,悠游不迫,温文尔雅的审美惯性。

3.2 反映了成语的高度发达

在春秋时代,文化繁荣,百家争鸣,语言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各个方面得以体现。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宗教,语言与政治都密切相关。在神话传说和先民的善于想象联想的单纯的思维中,成语的发展无拘无束,任性而为,自由的环境反而让成语最健康的成长。故先秦典籍中的成语占我国成语有一半之多,而《左传》中的成语也十分可观。这是先祖的智慧闪烁在古代文化成果中的璀璨(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5页)珠玑。成语的高度凝练性,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鲜明生动的形象、精辟严密的逻辑,使诗文熠然生辉;让议论强劲有力。只言片语就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窍;寥寥数字,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哲理,其中有的载述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有的反映春秋社会的多彩生活,以精炼的文字,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人们在作文和说话中,随手拈来,脱口而出的运用成语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也足见成语对人的化育程度。

发掘和把握《左传》中的历史成语,吸收有生命力的精华,探讨成语的文化特征以及对人们思维的影响,对于继承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光大阐发优秀思想风格,褒奖善美,针砭丑恶,借古鉴今,研究文史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唐)刘知几撰.史通[M]. (清)浦起龙,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M].新世界出版社,1996.

[6]马杰,付海波.论左转的语言特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

[7] 陆尊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8] 杭州大学中文系《古书典故辞典》编写组.古书典故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左传成语
马首是瞻
从善如流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左传》笔法
猜成语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