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波
摘要将一些文学类的教学法运用到历史课中,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添加一些文学色彩,使得学生爱上历史课了,成绩有了提高,本文就此展开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文学色彩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课堂语言文学化
历史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及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活动。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感情;历史现象具体而丰富多彩等。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生动或许幽默的语言,充满情感地再现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有些历史课有各种技巧的设计和教学技术的使用,也能够引起学生的一些兴趣,但他们还是觉得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于己无关,没有什么情感投入,所以大多学得也挺被动,背背记记而已。而通过文学化的教学语言,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历史世界,让学生觉得历史知识可触可摸了,不再那么艰涩生硬;历史课也再不会是“夫子说教”般的枯燥,他们就会有兴趣、有动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平时老师就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2 历史知识文学化
历史知识和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形式。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在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古诗词、民间歌谣、名人名言,也将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必修二(人教版)中“古代农业”部分,我就采用诗歌阅读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课文中“学思之窗”部分有《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学生先齐声朗读歌词,然后仔细阅读、分析歌词的内容,根据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你耕田来我织布—男耕女织)
(2)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3)歌词是怎样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的?
(你耕田来我织布—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寒窑虽破—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
我还上网寻找一些历史知识诗歌化的材料,或者自己尝试编一些,印发给学生,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其他的方法比如让历史事件戏剧化,学生们自己参与编排、表演等方式,都会让学生们在愉快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3 评价方式文学化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之文学化,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在学情考核时,我就曾经采用写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
曾给学生出过一道题目:“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文主义思潮为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结果从交上来的作文看,许多同学多都写得条理清楚,同时又符合历史事实,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后来语文老师也说写得都蛮不错,有思想、有内容,很多比语文课上的作文还写得好。所以,用“历史作文”的方法,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就一定能够完成,而且是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