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飞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物质为载体、制度为保障、活动为形式,采取系列化、全面化的环境影响,促使校园主体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其实质是环境育人。个性和特色是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生命所在。笔者就如何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立足学校实际,开创新思路,予以规划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环境的优化应当同亚里斯多德谈到音乐时说的一样:“并不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它不仅要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而且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般的巨大而神奇的教育力量。我们县城素称“梅城”,以植梅而著称。作为地处县城西域的一所小学,我们以“梅”为依托,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设计方法与策略
1.种梅树,扎梅根,以物化人。梅花历来被骚人墨客所吟诵描绘,她是中华民族坚强品格的化身,她是英雄气节的象征。为了达到“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的目的,学校充分利用花坛苗圃广泛种植梅花,如白梅、红梅、绿梅、乌梅、腊梅等,营造一片梅林雅境,为学校构建“梅”园特色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参与植梅树、给梅树浇水等校园建设活动,使师生在劳动中创造美、感受美,在让梅树入土扎根的同时,也让梅树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扎下了根,起到了“随风潜入夜”的物化效果。
2.游梅林,赏梅花,以境染人。古语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每到梅花开放的季节,学校都组织学生游梅林、赏梅花,让师生在观赏中感受梅花的清醇、美丽、典雅,感受梅林的清香怡人。这样,自然能唤起师生美的意识,使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也就自然染于梅花的骨气、梅花的品格,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3.办梅展,诵梅诗,以文育人。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让梅文化成为校园特色文化,让梅精神成为校园精神,学校除了种梅、赏梅,更重要的是开展一系列的“学梅”活动。首先,学校立足课堂,利用语文、自然、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从文本中学习了解有关梅的知识,为梅文化的积淀打下基础。其次,学校放眼课外,开设校本课程——诵梅诗。通过广泛积累并诵读有关梅的诗词歌赋,把“诗教”引进校园,更把梅文化渗透于诗教活动。再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班队活动开展“说梅”、“唱梅”等活动,在说唱中领悟梅花的精神;利用每年的“六·一”、“元旦”,学校举办儿童书画作品艺术展,在艺术创作中再现梅花的形象。在校园艺术展中,画中必有梅花,字中必书“梅”句,图中必摄梅影。孩子们用心写下梅“不要花中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正,用情画下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用镜头拍摄下“她在丛中笑”的乐观豪迈。另外,把“梅”与家乡的“黄梅”歌相联系,开辟音乐第二课堂,学唱《梅城与梅花》系列歌曲,在传唱家乡剧种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又在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丰富精神食粮,无声有声皆育人。
4.品梅魂,立梅格,实践做人。当种梅成为一种乐趣、当赏梅成为一种享受、当赞梅成为一种表达时,“梅”的精神已根植于心,已成为校园主体心中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主题。此时不学,更待何时?学校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低年级开展有关梅花的知识竞赛,中高年级开展有关梅花的作文竞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以梅的品格要求自己,以梅的精神鼓舞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得到新体验。学校还针对“学梅”,积极组织实践创新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以“梅”为主体的“校徽设计”活动,并拟编独具特色的校训:“学习梅花:傲霜斗雪的高尚气节,清正高洁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通过实践创新,既能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所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使校风清醇,使学生真正懂得“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敬梅品、立梅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践行梅花的精神,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主题演化着自己的主题和形态。但代表校园文化的学校精神是学校个性特色所在,它一旦形成,将直接影响着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将持久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校园人。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梅花的品格永驻校园,构建我校独自的校园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