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情感因素 提高语文素养

2009-02-05 03:56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乌鸦狐狸文本

陈 月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语文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与“美”,在语文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之中,受到人文关照,在情感的浸润熏染中提高语文素养。赞可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后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把握好作品的情,深刻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呢?

一、把情脉

情脉就是文章情感的脉络,是人文性与价值观的体现。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文章的“情脉”呢?

1.研读文本。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不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其一,要读背景材料,了解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写作动机,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来由。其二,从文章构思、选材、主旨及艺术特色中准确地把握情感的精髓。如《少年闰土》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生命活力的的孩子。于是,许多教师将文本的情感脉络仅仅定位在对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知识丰富”的层面。但如果对原文进行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此,而是通过少年闰土的“活泼”与中年闰土的“麻木”的强烈对比,以美好的回忆来衬托现实的悲凉,以激发读者对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思考。把握了这个主旨,就有利于重新去审视选文的情脉——它不单单是对儿时伙伴的追忆和赞美,而是对黑暗社会对人性摧残的控诉。

2.把握取向。文本蕴涵的情感是多元的,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元的,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在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要牢牢把握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取向。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喜欢谁?有的学生说喜欢狐狸,原因是狐狸很聪明。这时,教师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亦不能盲目地加以肯定;而应该是抓住生成的教学契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一位教师就这样处理——师:你也很聪明,但你会像狐狸这样做吗?生:不会。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狐狸骗走了乌鸦的肉,它是个骗子。生:乌鸦辛辛苦苦找到了一块肉却被狐狸骗走了,狐狸真可恶。生:狐狸骗走了乌鸦的肉,也许乌鸦的小宝宝就要挨饿了。师:看来,聪明的头脑还要加上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行为,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喜欢。

3.多重感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伏的文采)潜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义深而含蓄,留有的余味全都隐藏着)。这说明了文本所含蕴的韵味、情感和意象的多重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素养、阅历、情感、时空等地不同,也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鲁迅先生曾就《红楼梦》发表过这样的见解:“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教师在研读文本过程中不应满足于单一的情感体验,把情感定位在唯一的脉络上。如在《劳动的开端》中,蕴藏着孩子的懂事与母亲无奈的悲伤。这样多元地感受与把握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情愫,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往往在教学中产生“曲径通幽”的妙用。

二、抓情点

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有的比较明显,而有的比较内隐。但不管怎样,作者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必定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手法、技巧、结构、方式等手段途径。教师如果善于发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妙笔佳构,将非常有助于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信息。这些独具匠心的地方,往往就是文本的情感点,切不可忽视。

1.矛盾处。教材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笔触,内有深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与“耐心”的之间的矛盾;《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不忍看”与“忍不住不看”之间的矛盾,等等。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就可以让建构起文本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2.空白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在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养。如《军礼》中,司令员“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涨红的脸上。然后,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哨兵“强忍着就要涌出的泪花,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了一个军礼”。在两个无声的军礼之中,两代军人间崇高、美好的情感让人如品佳酿。

3.细节处。细节的妙处在于“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文本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如歌德所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如果教师自身情感准备不足,难以被美文所陶醉,就难以发现教材的情感细节。在教学《劳动的开端》前,笔者反复研读课本,忽然被文中“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和“我怕母亲见了我的伤口又要难过,不肯下地洗脚”这两句话深深震撼了,在那一瞬间笔者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多么朴实,又多么动人的母子真情啊!此前,笔者一直将苦苦思索,如何让处在现在生活环境中的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在12岁的时候用秩嫩的双肩挑起沉重的煤担?在这个细节处,笔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教学中,笔者让“贫穷、真爱、坚强”三者互为补充,融成一体,使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乌鸦狐狸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