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珍
1 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情境教学法,首先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图,有树林、小溪、竞相开放的花儿以及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接着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引入课文:“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奥秘。你们想不想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这时学生完全被神奇的大自然所深深吸引,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完全被激发,早已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起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 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习主动性
如学习《麋鹿》这篇课文时,由于麋鹿是一种很少见的珍奇动物,学生对其了解很少,但又是一种很有特色、充满传奇经历的动物,学生迫切想了解它。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求知的“愤懑”状态。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上了一堂课。面对网络世界里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显得情绪高涨,他们迫不及待地观看图像,浏览信息,而且利用剪贴板在自己的文件夹里存储许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上网对他们来说不是件难事。)当教师要他们做讲解员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时,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使教师不得不叹服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与作用。它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精心的教学设计,一定能巧夺天工;周密的教学活动安排,必定会妙趣横生。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课堂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在课堂上,配上轻松的乐曲、浪漫的小调,更使人陶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他们的想象就会自由驰骋。如在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伴着《二泉映月》的音乐进行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有的学生说:“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课文的情境,也走进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阿炳的心境。
4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讲到文艺鉴赏的意义时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乐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如教《三峡之秋》一文,如果教师只是理性地归纳出“三峡之秋”的几个特点,或教条地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家之间其实还是处在隔膜封闭状态。只有以审美体验的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三峡不同时候秋的不同画面,再配以相应的音乐,如《秋日的私语》,去调动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三峡秋天的气息时,学生才能真正有心灵的体会。当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走进秋的明丽,走进秋的热烈,走进秋的宁静,走进三峡秋夜的美,学生才会于陶醉之中获得审美愉悦,进而使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5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阅读的民主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阅读需要、阅读优势、阅读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阅读方式是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方向,甚至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实际获得这种权利的可能。这就使学生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将信息技术引入阅读教学,可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成长和发展创造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淄区辛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