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超
摘要: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局外人》是他的成名作,是荒诞哲学以及荒诞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品。加缪以其独特的思维冷静地审视着人的命运和这个世界,是战后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无论怎样,都要对生活坚定地说“是”,曾经激励过多少彷徨无助的心灵;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学作品对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影响很大,尤其对于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要地分析一下小说《局外人》中所蕴含的荒谬胜利的法则。
关键词:《局外人》 荒谬 死亡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中篇小说《局外人》是“以文学形式对荒谬进行形象的描绘”,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被称为《局外人》的哲学读本,“是用哲学语言对荒谬进行系统的论证”。①
第一,小说语言朴实简洁,用冷静客观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局外人》的主人公默而索先生对母亲的去世平静淡然,默默地参加了葬礼,没有掉一滴眼泪,并且在守灵时又抽烟又喝了咖啡,第二天在阿尔及尔,又去海滨浴场游泳,找了个情人;关于朋友及婚姻无可无不可;甚至偶然间成了杀人犯并被判处死刑似乎依然是与己无关。默而索的一生表面上冷漠麻木、沉默寡言,内心里孤独痛苦,有一种执著地寻求着绝对和真理的激情: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耍花招,不伪饰。他就是那种加缪所推崇的西西弗般 “荒谬的英雄”,面对着让人悲观绝望的世界,不动声色地、乐观地以自己的别样生活去勇敢地抗争,这就是他的胜利,如此,他也就是幸福的。
首先,当个体面对着荒诞的世界、浩瀚的宇宙,自己的渺小一览无余,此时人的孤独感及其所经历的厌倦与苦痛会导向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人感到与世隔绝,无依无靠,面对荒诞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因而也就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所有的人都退缩到孤独中。以至分离成为普遍现象……”②在这样的情况下,默而索完全无视传统既定的价值体系以及道德规范,甘心情愿逐步成为社会的“局外人”,成为“荒谬的人”。
小说《局外人》的开头描写就给人以强烈地精神冲击,“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阅读期待,这样的描述全然没有了在此种情况下,似乎该有的悲痛、慌乱和紧张。妈妈死没死,今天死的还是昨天死的是无关紧要的。“怎么都行”,是默而索对待名声不好的邻居莱蒙想与他做朋友的态度,是对待莱蒙想让他替自己给情妇写信时的态度,“信写得有点儿随便,不过,我还是尽力让莱蒙满意,因为我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做不做他的朋友,怎么都行,他可是好象真有这个意思。”当玛丽问默而索“爱不爱她”时,“我回答说这种话毫无意义,我好象不爱她”;玛丽问他“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在枪杀了阿拉伯人后,他一次次平静地站在被告席上,直到最后听到“庭长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对我说要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一个广场上将我斩首示众”。尽管默而索不情愿被关到牢房里,不情愿被斩首,但当荒谬的命运降临到头上,他依然不掩盖自己的情感,拒不忏悔自己的罪行,拒绝神甫的安抚。
一个真诚朴实的人,一个热爱阳光和大海的人,一个头脑异常清醒、看透人生的人,一个超越了大多数人没有伪饰就活不下去的人,作为人民的敌人将被送上断头台。一个这样人的生命被剥夺,只成为了人们一种很好的谈资,对处在淡季的报纸填充些空白。记者们都“漠不关心,有点傻忽忽的样子”;检察官的“声音这样响亮,他带着这样一种得意洋洋的目光望着我”。“荒谬,其实就是指出理性种种局限的清醒的理性”③默而索在最后面对神甫的絮叨时,内心深处的话猛然爆发,这是自由意志的觉醒。
“荒谬就产生于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④加缪在17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右肺干酪样结核。“在当时及后来相当长的时间中,这种病意味着不治之症,这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一个酷爱生活的人眼看着自己被莫名其妙地剥夺生命,这就是荒谬的最初表现之一。”⑤
其次,“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⑥无可逃避的死亡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解脱,即使死亡是可怕的,但只有在死亡面前,一个人才能够真正地活,平时逃避死亡的麻木不仁,随着必死可能性的逐步迫近就转化为体验生存与死亡的面对,我们就成了我们真正的自己。小说中默而索对神甫的咆哮宣告了对自己主体性的真正发现,“……他懂,他懂吗?……又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关系?”“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爱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如同默而索所说的,神甫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自己,“我好象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当默而索真正明了了自己的生活和处境,他也就明了了自己的幸福之处。“什么都不重要,我很知道为什么。……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默而索的那种沉默是一种反抗,他“扯着喉咙大叫”是一种反抗,他的无所辩解地走向死亡亦是一种反抗。他回想起母亲在被送去养老院之前,也“一天到晚看着我,不说话”,还认为,妈妈不管是进养老院还是出养老院都会哭,那只是个习惯问题,对于妈妈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这些表层上的态度并不能否认母子之间相互的爱,这很容易联想到加缪与母亲的关系。加缪的母亲带着孩子们在自己娘家过的生活就是由这种沉默组成的,她深切地爱着每个孩子,但从不曾在他们面前流露出来。当有客人来访时,外祖母当着孩子的母亲问孩子,脸上一副自得的样子:“你喜欢你妈还是外婆?” 孩子被迫答道:“外婆。”此时此刻,加缪在“内心感到对这位总是默不作声的母亲怀有股巨大的爱的激情”。当有人问母亲在想什么时,她答道:“什么也不想。”⑦加缪将这种沉默称为一位母亲令人赞叹的沉默。
默而索一直在反抗,他的胜利和幸福就在于,已经知道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或者是沉默痛苦的活着,或者清醒地死去,他永远是他自己,这就是意志的力量。正如俄狄浦斯“毫无顾忌地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里洛夫都提出了荒谬胜利的法则。先贤的智慧与现代英雄主义汇合了。”⑧
小说《局外人》的写作目的既不在于刻画人物,也不在于编织情节,而是在于表达某种意念。大海、阳光以及鲜花的香味,这几个意象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表明了加缪自己于荒谬的世界中寻求光明与美好的意图。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先生所关注的不是生活的表面现象,他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归结到生活的真实和人生的本质上。因此,个体单调枯燥的生活,同人生的意义这个宏大的命题相比是多么地让人感觉毫无意义。《局外人》平淡简短的句子却造就了紧张急促的叙事效果,于默而索的冷漠的外表下隐藏起另一种对于生命的激情,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如此深刻,读来却不觉得枯燥,能够一气呵成,引发读者强烈地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加缪看来,“荒谬的人”就是拥有着自由的意志,在无意义中坚强地生活,无论命运怎样,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应该是幸福的——这就是荒谬胜利的法则。
注释:
①③④⑥⑧【法】阿尔贝•加缪,杜小真译.西西弗的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9、55、31、144页.
②⑤⑦【法】罗歇•格勒尼埃,顾嘉琛译.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7年版.第118、3、34页.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加缪,郭宏安译.加缪中短篇小说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法】保罗•萨特,苏斌译.萨特自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法】让松,刘甲桂译.存在与自由——让-保尔•萨特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