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初探

2009-02-04 05:36游红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流行语网络

游红明

摘要:本文在对事件性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界定,并对“俯卧撑”、“躲猫猫”、“七十码”等事件性网络流行语产生、流行的背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事件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初浅的探讨,认为事件性网络流行语推进了大众的舆论监督,推动了大众知情权的行使,给大众、给传统媒体,给社会设置了议程,而且这些事件性网络流行语远远超越了传统语义,承载了更丰富的情绪表达,更多的传播意旨。

关键词:事件性 网络 流行语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得到了空前自由的发展,关于网络语言,很多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流行语,重点是对事件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做一个初浅的讨论。本文所说的事件性网络流行语,不包括在网路上人们经常使用的所有语言,而是特指在一定时期内,基于某个或某些社会事件的激发,网民们在网络虚拟社区中普遍使用、迅速播散的语言。它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词、短语或者句子。

一、几个事件性网络流行语

“俯卧撑”:

来源于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王兴正对瓮安女学生溺水死亡细节的描述:“李树芬在与刘某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刘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跳河行为。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在这段新闻发布后不久,“俯卧撑”一词便在网上迅速传开。据了解,在瓮安事件前,百度“俯卧撑吧”所有的主题帖总共也不过几十个,但在此后,“俯卧撑吧”的主题帖迅速增加了几十页。原因在于王兴正的“俯卧撑”一说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因此,许多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内情,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谑,以表达内心的不满。①

“躲猫猫”:

2009年2月8日下午的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时,引发了一场悲剧:据当地警方说,因盗伐森林被拘押的24岁男子李荞明,和同监室的狱友在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重度颅脑损伤”,送医四天后不治身亡。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②

“七十码”(“欺实马”):

2009年5月7日杭州的一次交通事故,杭州警方在案发后的事故通报时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每小时七十码左右”,此事引发争议,“七十码”迅速成为一个新的顶级热词,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被用作民众对政府公众事件解释及处理不满时的一种反讽。③

二、网络流行语及其产生背景的特点

网民创造的这些流行语,一方面因为这是相关部门的解释中最有争议、最不负责任、最敏感的部分,是大家质疑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从简约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的高度概括,再者,这些流行语也表现了网民的智慧:幽默的反讽,当然也许透着些无奈。从这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它们都源自于社会新闻,一般都是涉案新闻。这些新闻是众多普通新闻事件之一,很有可能被迅速淹没;其次,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的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遮遮掩掩,这样那样的不作为或者敷衍行为;再次,这些事件激起了某些有强烈参与意识的网民的强烈不满,于是开始在网上发帖,进而引发激烈的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因为事件中的某些说法,比如“躲猫猫”、“俯卧撑”、“七十码”缺乏合理的依据,缺乏说服力,实在让人觉得不可信,成为大家讨论的核心,进而慢慢形成了这些带有调侃、讽刺意味的网络流行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语言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的形象的表述,而且是对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行为的反讽。

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一)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事件的影响,甚至影响事态的发展方向,推进了大众的舆论监督,直逼事实真相,更好的推动了大众知情权的行使。

我们看到,在躲猫猫事件中,24岁男青年李荞明的死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与网民高度关注、不断追问不无关系。

晋宁警方对一个在押人员的死,给出“玩躲猫猫游戏,不小心撞到”这样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荒唐的解释,这明显触动了网友的神经,在大家的热议中,“躲猫猫”也就成了这一事件的代名词,勿须再去过多地描述事件的细枝末节,大家心领神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关注、这个事件、还没有参与讨论的网民,当他们打开互联网,看到“躲猫猫”居然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时,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去作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也加入到对事件的讨论、质疑当中,不断扩大着事件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是这些流行词语引发了他们对事件的关注。

后来我们看到了,云南政府组织了网友调查团对事实真相进行调查,虽然网友最终并未调查出事实真相,但是这种做法至少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根本是作秀,这一点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话题,即便是作秀,那也是因为民声压力所致)。事实真相最终也大白于天下,相关责任人受到了相应的处理。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网友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网民们对“躲猫猫”一说的持续质疑,也许李荞明的死就是因为“在看守所里躲猫猫,不小心撞到”,盖棺定论:他在看守所过得还是挺愉快的,只是不小心了一下。相关部门的责任推脱得干干净净,而且估计还能获得最人性化、最美妙看守所的美名。

从这个意义上讲,“躲猫猫”不仅仅代表了这样一个社会事件,而且把这个事件推给了大众,推进了大众的舆论监督,推动了对事件真相的挖掘,让我们最终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民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这些事件性网络流行语给大众、给传统媒体,给社会设置了议程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现代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公众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美国学者沃纳•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而在我国学者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认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按照这种理论,大众媒介往往会注意到某些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些方面,某些因素,而忽略了另一些问题或一个问题中的另一些方面、另一些因素,这种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

“躲猫猫”、“俯卧撑”这些社会事件,本身就是可大可小,可能默默无闻的,加上相关部门,而且一般都是政府权力部门有意的遮遮掩掩,作为政府宣传机构的传统媒体很可能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报道之后便过去了,如果不是网民的穷追不舍,这些事件可能很快就会被淹没掉。正是因为广大网民的激烈讨论、质疑,让相关政府部门不得不正视问题,也让传统媒体不得不对之加以关注。

当网民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及话语权力,在这些社会事件中赋予了传统语义以全新的涵义之后,这些语言符号也从网上走到了网下,走上了我们的传统媒体,走向了社会。

我们看到,“躲猫猫”、“俯卧撑”在网络媒体上流行起来之后,迅速的在传统媒体上火了起来,很多报刊,很多广播电视节目,在谈论这些事件时,直接使用“躲猫猫”事件、“俯卧撑”现象……,这本身就说明网友们所创造的这些网络流行语已经得到传统媒体的认可,广大网民为传统媒体不仅设置了热点事件,甚至设置了最贴切的表述方式。这些事件及事件表述方式经过网络的热炒,再加上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其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因为在网络虚拟空间,热闹的大多是年轻人,所以这样一些网络流行语一般也是被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而对于年龄较长的人群或者不怎么上网的那一部分受众,他们对于网络语言知之甚少,但比较而言,他们对于这样的事件性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更高,这应该得力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为传统媒体、为大众设置了热点话题,设置了议程。

(三)事件性网络流行语远远超越了传统语义,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语义表达模式,承载了更丰富的情绪表达,更多的传播意旨。

网友对“俯卧撑”有多重解释方式。有网友认为,它们的出现是部分网民在网络暴力时代的“明哲保身”,这是一种“在下者的犬儒主义”状态。另一些解释是,“俯卧撑”代表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表达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俯卧撑”是无奈,是一种对于真相无从了解的无奈与嘲讽。④

我们经常会看到网友们这样的戏谑表达:

不会危及他人生命的俯卧撑安全数字为:小于等于二;当有他人在场且附近有水源时,请谨慎做俯卧撑;如果你恨一个人,请先将他引至桥上,然后在他身边做三个俯卧撑。如果你想做个低调的人,请不要随意做俯卧撑。……

今天我们也可以在网上看到诸如“珍爱生命,不躲猫猫”、“躲猫猫躲死你丫!”这样的表达。“躲猫猫”一词不仅仅指在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责任人为了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也成为有关官员隐瞒真相、漠视公众知情权的代名词。

“七十码”也被用作民众对政府公众事件解释及处理不满时的一种戏谑,对权钱勾结的一种反讽。网友们还根据谐音,自造了“欺实马”一词,尽显对政府的讽刺揶揄。

在这些事件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大众的民意得到了彰显,民众的舆论监督得到有效的发挥、因为网络,因为这些流行语的传播,大众才得以挖掘事实,获知真相。至于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能有多长,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们代表了一些特殊的历史意义,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会被别的流行语替代,或者被遗忘,但是,事件性网络流行语在这些特定事件、特定时期所承载的特定的历史意义是不会被抹除的。

注释:

①参见百度百科词条:“俯卧撑”.http://baike.baidu.com/view/151130.htm?fr=ala0

②参见百度百科词条:“躲猫猫”.http://baike.baidu.com/view/808510.htm?fr=ala0

③参见百度百科词条:“70码”.http://baike.baidu.com/view/2431161.htm?fr=ala0

④参见吴伟.“俯卧撑”:悲剧事件的荒诞效果.新世纪周刊.2008(7).

参考文献:

[1]王芙蓉、王珏《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新闻与民意释放》,载《新闻传播》2009年第8期

[2]张跣.“网络雷词”:议程设置和游牧式主体.文艺研究.2009(10).

[3]【美】沃纳•塞佛林、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流行语网络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