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文
摘要:由于陶泥的特性,成型工艺等方面的因素,陶器一般都呈现出了对称均衡的造型,后来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为了追求器物造型的丰富,人们想尽办法创造出更加新颖的造型。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鬶。
关键词:龙山文化 黑陶 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在陶器产生之前,随着火的发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食物的存储就必不可少了,因此,当时人们急需一种能耐热、轻便而坚固的盛器,从而也就有了陶器的产生和陶器的造型设计。龙山文化黑陶是中国陶文化中的一种类型,它器形多样、制作精美、 其造型是方便使用的功能和审美意识的结合。这些原始的艺术创作与技术发明,特别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追求“美”的情感和智慧,成为人类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前2600——前2000)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兴起的。这一文化的陶器显著特征是黑陶最多,三足和圈足器物比较常见。而且加耳、鼻、流、柄、盖的陶器也不少。器形以鬶和带有鬼脸式腿的鼎最多。 陶器的最初造型就是为了方便人们使用的功能,器物造型有存储器物,有炊器、汲水器、食器等几大类型。直到后来人们满足生活上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美观,并且还出现了简单的装饰。例如“黑陶高足豆”,器形规整,庄重而富有变化,器壁有转折明快的转折线,线条和谐流畅。又如“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器型造型简单大方,圆柱体杯身,被口和杯底部分微微向外张开,结合简单把手,给人简洁之美感。杯体上饰有简单的线做为装饰,疏密有致,有节奏和韵律感。
陶瓷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并运用材料和技术实现的。其中,造型是第一位的,也是陶瓷器物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陶瓷造型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对形态的直观感受,以及材料和技术准确而充分的发挥。山东地区属于东夷民族,所谓的东夷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早期为游牧氏族,即蚩尤氏族,逐鹿之战之后蚩尤兵败,其族一部归顺黄帝,一部融入炎黄部族。这一民族崇拜的图腾是神鸟,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到后期实际上是一种祭祀用的冥器,人们把自己最精美的器物献给神灵。
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鬶。整个器物造型简单,虽然模拟鸟形,但不是完全写实性质的,它的造型是经过夸张、变形、概括的,它借鉴了鸟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形象含蓄。龙山文化黑陶鬶有三只丰满的乳状袋代替鬶腹,我们也称其为袋足或爪足,中空。黑陶鬶的微侈的口和高耸的流使液体倒入倒出更方便,并且具有鸟脖子的外形弧线,仰上的线型和优美的直流像鸟的头、颈,具有阳刚之美。陶鬶的肩膀靠近背部的地方有一双似翅膀的板状把手,上面做了简单的线型装饰。整个陶鬶在装饰方面非常简练,采用很适应整体造型风格的、齿状纹、点上鸟眼形的乳丁纹,简练的装饰结合通体的黑色,给人一种大气、高贵、沉稳的感受。这件黑陶鬶通过轮廓的起伏、曲线的构成、空间虚实的对比来丰富造型形体。陶鬶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使用功能。它是一种直接加热液体的器皿,把食物放在其内。三足是为了放着稳定、妥当并且更方便于放在火上烧烤加温,里面是中空的,易于加大受热面积,也就缩短了加热时间,食物熟的快;陶鬶两侧的把手是为了提携移动方便,也不至于被烫伤,把手后下方似尾巴的小凸起是作为提携时的支撑点,主要体现在方便使用的功能上。陶鬶的造型经历了一些演变的过程,早期造型是以罐状鼎为基本形的陶温器,不同之处是他有把手而鼎没有,切罐口还在正中央。以后时期陶鬶的颈部拉长,并且向没有把手的一侧转移,口的上侧出现小流状得嘴,由于这是一种加热液体的实用器物,这种造型在基本确定后,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的改进,以至以后,陶鬶的造型越来越规范化了。
由于陶泥的特性,成型工艺等方面的因素,陶器一般都呈现出了对称均衡的造型,例如“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这件黑陶高柄杯造型分三部分:上部是敞口、侈沿、深腹的杯形、,它的造型分三部分:上部是敞口、侈沿及深腹的杯形,中部是高柄把手,中间的鼓起部分像一个花蕾,这个花蕾与上部杯形相呼应,整体统一,下部为一个精巧的造型,整件高柄杯造型别致秀美。这一造型合理,每一部分分割合理科学,上面的简单的装饰,不仅不影响使用而且,也为整个造型添加了亮点。后来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为了追求器物造型的丰富,人们想尽办法创造出更加新颖的造型。代表型器物有“黑陶带盖阔把壶”。
随着造型的不断进步,各种构件为了省实事省力,也为了适应不同人的不同生活需求而产生了,改进陶瓷造型中器物的缺点,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在新石器时代使用提梁的器物不是很普遍,例如:上海马桥出土的“黑陶阔把带盖杯”和山东日照出土的“黑陶弧纹杯”都能说明构件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的器形丰富多彩,对于青铜时代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造型不仅体现出了当时人们最需要的生活用具,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器物造型具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充分展示出了其造型之美,我们不能忽略它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三联书店. 2006年版.
[2]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