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述评

2009-02-03 04:23刘知国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5期
关键词:述评文化

刘知国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有其共同点,也有差异,而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在隐喻中,许多隐喻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只有了解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其喻意,进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隐喻 文化 述评

隐喻的含义及特征

隐喻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在人类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习惯用具体的、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事物,隐喻的使用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方式,更重要的是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知识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隐喻的认知核心在于我们必须依赖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造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隐喻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必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隐喻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隐喻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主体、喻体和喻意。主体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喻体是指用于比喻和形容主体的术语,喻意是指主体和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如:Hope is man's bread。在此例句中,hope为主体,bread为喻体,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即喻意为“人类生存所不可缺的东西”。隐喻主要有两种关系:喻体形象和喻意相一致,例如:“一丝希望”与“a ray of hope”;喻体形象和喻意不对应,是通过对词义的延伸来构成新的含义。如:He is a fox。“fox”的字面含意是”狐狸”,而在本句中的暗含意义为”狡猾”( cunning)。所以“cunning”替代了“fox”,构成了隐喻句。

隐喻和文化的内在联系

隐喻建构文化。隐喻的理解是由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影射过程。隐喻映射使得我们能够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概念结构提供新的认识结构。例如: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他们的婚姻触礁了)。这个隐喻需要人们能建构起对婚姻和触礁的关联。可以看出隐喻是一个纽带,通过已知的来认识未知的,通过熟悉的事物来理解陌生的事物。

隐喻承载文化。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同时受该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邢福义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另外,又因为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同属性,是人类语言产生的方式和途径。使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隐喻机制也必然在人类文化的成果当中有所体现。”不了解隐喻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就难以正确理解其喻意。

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文化对隐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中国人为新婚夫妇祝词的时候,常说“连理枝,并蒂莲,比翼鸟”,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成了家就是找到了伴儿。在英语中,爱情观则更多的是“Love is a journey.”强调的是爱情的过程。即使在相同的文化中,人们仍然可能会用不同的隐喻来指相同的事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旧的隐喻表达会渐渐被遗忘,或和新的隐喻并存。这些不同的隐喻概念在表达同一事物时可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或说明事物”。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前者从物质价值的角度强调时间的宝贵性,而后者从生命的角度阐释时间的短暂性和可贵性。

英汉隐喻的中西文化内涵对比

(一)喻意相同但喻体形象不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也是文化的载体。各个民族通过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由于客观世界具有普遍的共同规律,而且人的思维又具有全人类性,所以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另外,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喻意相同,喻体形象不同的隐喻应运而生。在我国语言文化中,“虎”一方面隐喻勇猛威武,强壮有力之意,如:“龙腾虎跃”、“如虎添翼”;另一方面,也隐喻凶猛残忍、冷酷无情,因此有“如狼似虎”、“谈虎色变”、“虎视眈眈”,等等。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更钟情于狮子,用狮子(lion)隐喻“勇敢、剽悍的人”,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勇猛威严),as courageous as a lion;另外也用狮子比喻凶猛残忍、危险的人,如:throw feed to the lions(送入虎口),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捊虎须,太岁头上动土) 。

(二)喻体形象相同但喻意不同

“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在民族语言中,特别反映在蕴涵深厚文化意义的隐喻之中。这就使汉英隐喻的喻体形象和其所包含的喻意在更多情况下呈现诸多不对应情况”。“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能在陆地行走,能在天空翱翔,能在大海漫游,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威严无比的吉祥神物。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在汉文化中,龙的形象总是与美好的意思相连,是吉祥、尊贵的象征。与此相对,在英美文化中“dragon”一般都是带有强烈的贬义,指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口中能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因此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早在中世纪,“dragon”就被认为是“罪恶的象征”。因此,“old dragon”就有“魔鬼”的喻义,“sow dragon's teeth”与此对应,就是指“播下罪恶的种子”。足以见得,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dragon”的喻义是截然不同的。可见,由于受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审美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喻体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表达的含义会有所差异,有时甚至还会截然不同,表达相反的意思。

(三)喻体形象不同却喻意相异

喻体形象和喻意都不相同,也即一种语言中存在的隐喻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英、汉语中还存在许多完全不对等的隐喻,例如,英语有如下隐喻表达是汉语完全没有的:a little bird told me (有人私下告诉我);like a bull at a gate (狂怒地);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人莽撞、笨拙的样子);play chicken(互相挑战和威胁);a poor fish(倒霉的家伙);a big fish(大人物);a small fish(小人物)。同样,在汉语中,很多隐喻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比如“鹤”在中国文化中有“长寿”之意,因此汉语有:“鹤发童颜、松龄鹤寿、松鹤延年”。“凤”也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之一,是古代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被誉为百鸟之王, 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宁的象征。

结论

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传达的。不同的文化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隐喻时常采用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只有弄清楚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隐喻的真正涵义,以达到更好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学军.隐喻功能性研究:空白和补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4)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猜你喜欢
述评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