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洁
?摇学问、学问,有学必有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解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如果能带着问题读书,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一、 教师的“问”
提问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提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应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那么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何时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出现一个思维高峰后往往要间隔3—5秒才能出现另一个思维高峰。教师提问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规律,掌握提问的节奏,做到动静有序,起伏交替。
有时同样一个问题也应该考虑提问的时间,此时提问效果不佳,而彼时提出却令人满意,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文时,“课文为什么以‘诚实与信任做题目?”这个问题是必须引导学生弄清楚的。但是,这个问题该什么时候提出呢?如果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也许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如果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问,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 怎样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巧设悬念,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要善于设疑、引疑、解疑,这样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从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达到学懂、学好的目的。
另外,教师的提问要有条理。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教《雾凇》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1) 课文中哪句话概括地向我们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2) 你是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吉林具有这些条件的?(3) 你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吗?这种台阶式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优化课堂提问,还应当努力优化“问点”,即问得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名篇佳作,可以发问的地方较多,如果这里问,那里也问,就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找准“问点”。
3. 向谁提问。这看似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课堂提问时,优生反应敏捷,对答如流;后进生则反应迟钝,语无伦次,所以我们教师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关注点集中在几个优生身上。那么我们应该向谁提问呢?答案是向全体学生提问。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水平的学生回答,并且尽可能地多为后进生提供机会,热情地鼓励、激发其回答动机,耐心听其回答,充分肯定其回答的正确部分,矫正不足的地方。
二、 学生的“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发现了问题,刨根问底的天性使学生有了想学的冲动。而越学越会发现问题,越问也就越要深入学,久而久之,学生对学语文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行为就大为主动。
1. 鼓励质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激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要使学生乐于提问就必须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调整他们的心态。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矮化自我,弱化师高,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寻疑。对于这类学生,应采用各种途径使他们了解质疑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养成他们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问受老师责怪,被同学耻笑。对于他们,我们应该热情地鼓励,肯定他们质疑的勇气。如果提出的问题质量不是很高,要以商量的口吻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使其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就要多指点,引导他们去找疑问,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学会质疑。只要学生开始问了,便会越问越多,越问越难,进而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深。
2. 寻疑有方。学生乐于提问虽然好,但是如果他们的提问常常是不假思索地随口而来,那么即使能得到正确答复,他们受益未必大。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对文中的字词提出质疑;在精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质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促使其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设疑、存疑的习惯,使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学生找到了这些疑问,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教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
3. 释疑有术。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堂上答复或教师亲自答复。对于个别同学缺乏代表性的疑问,或过于琐碎的问题可在课后个别答复;如果是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提出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可要求他们先存疑,在下面的学习中力求自行解疑;若是同学讨论后能释的疑,可讨论后解答;如果是教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解答。有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会产生一些联想,并有了解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也可以不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阅读有关书籍,或询问某些专家……总之,要指引释疑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学习上求根问底的探究精神。例如,我在结束《虎门销烟》一文的教学时,一位学生提问:“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那么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我趁热打铁,激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资料,进行阅读解疑。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